“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唐代诗人李群玉这样生动记载了长沙铜官窑当时的恢弘气势。昨天,在征得国家文物局、省政府的同意后,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获批建设。沉睡千年的长沙铜官窑,三年之后将重现盛世名窑的风采。
长沙铜官窑发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经历了四次考古挖掘,出土文物过万件。文物中大量为唐代的作品,其独特的釉下彩瓷工艺,绚丽多姿的色彩令世人震惊。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本次规划用地24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为0.68平方公里,保护区内将展示古老瓷器的原貌。配套区内将再现瓷器的制作工艺流程。让游人穿越时空,感受长沙铜官窑的历史。
规划范围 以铜官窑为核心形成旅游景点群
依据2009年12月完成的《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及周边地区保护、建设总体规划》(下称《规划》),规划占地约24平方公里,另将铜官镇、丁字镇、湘江、航电枢纽纳入背景研究范围、统筹考虑功能关系和建设布局协调。北起京珠西线、南至航电大道、西延湘江、东抵书堂大道,同时包含彩陶源村,石渚村。
规划分三个层次:核心保护区、遗址公园、遗址公园周边研究范围。其中核心保护区0.68平方公里(为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的规划范围);遗址公园周边研究范围为现有彩陶源村和石渚村用地及周边地区。
遗址公园及周边用地将成为以铜官窑为核心的旅游观光景点群,同时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公园布局 T字型模式构建核心景区
根据《规划》,遗址公园将形成“三点、两带、一片”的空间布局和“T字型”发展模式。三点即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靖港镇、铜官镇;两带即南北向的湘江自然风光带。联系与铜官古镇,靖港古镇,丁字镇及周边自然旅游点的纽带;以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为依托的东西纵身展开的唐村、靖港古镇、铜官古镇历史旅游带;一片即以彩陶源村和石渚村现有自然风光为整体背景的村落,作为对旅游区衬托和配套服务的片区。
在T字型发展模式之下,遗址公园将形成“一纵”、“一横”的经典布局。前者为一条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包括铜官古镇、度假村、太丰服务中心、山湾部落、觉华古寺、铜官窑遗址公园和航电枢纽,后者为一条特色文化旅游通道,包括生态居住区、综合服务区、唐村旅游区和铜官窑遗址公园。
此外,公园内还将建设系列自然景观带、绿色楔形开放空间、景观走廊、湘江风光带、城市广场、体育主题公园等公共休闲设施。
民居风格 改建民居为“唐风艺术家村”
由于历史原因,长沙铜官窑遗址区内现存大量居民的生活生产活动,对遗址的保护工作有一定影响。为此,《规划》建议对核心区现有的201栋民居进行功能与形式的整合。民居风格将充分展示唐文化,并在与保护区氛围协调前提下寻找各自的个性与特色。《规划》还提及将民居集中建成“唐风艺术家村”,并将坐落其间的18栋古色古香的楼阁作为各种艺术活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