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似乎比其他任何国家的人都更青睐排名和数字。成为学校里最好的,或是一座最好的大学,在体育比赛中取得第一,或是成为最富有的,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每个城市都希望自己比其他城市好,能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游客以及高素质人才。在那些设计精良的城市宣传册中,每个城市都在不断地强调他们的排名,并通过一个个令人震撼的数字证明自己的实力。
数字的作用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事实上在城市的诸多领域,这些数字的真实意义并不十分明显,比如GDP对于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并不具备直接指导意义。但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的原因,地方政府似乎总急于证明他们取得了经济增长,似乎只有GDP才是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数字。如果一定要用GDP指标来评价经济发展的话,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城镇化以及少数一线城市和城市群所集中的经济活动,才是真正推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手。
7.从地标项目到现代文化的奇幻之旅
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沉淀,很多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外国游客,也为中国的年轻人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课堂。但城市政府却经常苦恼于缺乏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一些城市认为,城市的文化生活需要通过现代的博物馆、音乐厅或歌剧院来体现,因此不惜花费重金邀请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设计建造文化地标,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媒体以及游客的注意。不过他们很快也意识到,这些刻意建造起来的文化设施,更多地反映了西方的文化趣味,而非中国的文化特色。并且,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有时不能完全依靠邀请国外的歌剧、戏剧、芭蕾舞剧、著名的交响乐团或流行乐队,而应着重提升年轻一代对文化的兴趣。
同样的,很多私人收藏家致力于出资修建新的现代美术馆来展示他们的藏品,并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虽然这些文化项目对于城市的文化发展有一定助益,但归根结底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的需求。如果政府希望推崇当代中国的而不是西方的特色文化,那么他们应考虑的是如何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使之融入更为广泛的本土文化特色当中。但目前看来,制定相关策略似乎并不是地方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创造活跃的城市文化生活,需要的不仅是建造文化地标,还需要政府制定长期的地方文化和教育政策,让年轻一代的创造力得到提升,并对文化产生兴趣,而不只局限于消费网络上的图片和音乐。如果当地学校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现代文化,城市的文化生活则无法进步。创造力本身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能力。
在很多大城市,工业遗存被改造为文化中心或创意产业园。它们中的一些成为潮流消费和娱乐空间;另一些则成为创意产业园;还有一些蜕变为城区中的创意空间,并将创造力从这里延伸到高端小区。严格意义上来讲,创意空间并不等同于旅游或娱乐空间,而是创意活动的实验室,并作为城市空间的新维度存在。将这些空间的功能降维到消费和旅游,确实不能算作经济之选。
8.城市发展中被忽视的地方知识和群体
中国的城市发展绝非易事,城市需要制定出可行的发展战略,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升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品质。这三个政策领域本身已十分复杂,而地方政府还要平衡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指示(由于政策资金的要求)和地方本身的诉求及潜力。
在这个过程中,机会通常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型国有企业手上,地方企业常常遭到排挤。地方为了达成自上而下政策的短期目标,常常会不顾及真正的内生增长动力和本地既有的发展策略。上级政府的指示以及与之配套的资金和政策,怂恿地方为原本并没有考虑过的项目立项。工业产业园被标榜为科技园,娱乐区域被冠以创意街区的名头,用以取悦政府并获得重要的政府资金支持。
了解当地情况对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诸多因素助推并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中国青年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他们希望摆脱贫穷,在建筑或服务行业找到工作,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休闲和娱乐设施。他们希望在大城市里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但事实上,只有少数的乡村移民能够真正实现他们的城市梦。更多的人还是选择留在他们成长的环境,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但前提是,除了务农以外,他们能够找到其他类型的工作,并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
中小城镇应为此寻找更多的政策契合点,例如提升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的质量和服务门槛、提高农村经济的生产力、在周边城镇创造非农就业机会、鼓励休闲和娱乐设施的发展。各类政府部门都应鼓励开发商或企业对这样的地方进行投资。开发商应制定相应的住房组合,融合工作和生活各类功能,打造现代乡村和小城镇的模版,政府再配以相关的刺激政策进行扶持。
结语
以上所有观点并没有完全反映出这些年我在中国观察到的一些积极的成就,在此我仅列举其中的一些。
中国的建筑设计水平堪称一流。我所指的并非西方建筑大师的设计,而是中国建筑师在自己国家设计的建筑。我很确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建筑师将会被邀请到欧洲做项目。他们一定会在美学层面为欧洲现代建筑带来新鲜血液。
一些中国高校和出版社在出版关于规划的英文刊物(如《城市规划(英文版)》)或双语刊物(如《城市设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可惜只有少数西方规划师了解这一信息量丰富的渠道。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城市在国际媒体的报道中,总是被描述为环境重度污染、失去了传统灵魂、市民不参与规划的原因。
共享单车的普及,让自行车的使用在中国城市得到了复兴,这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个现象早晚会让主流城市规划理念不得不进行重构。市民会越来越支持慢行交通,提倡公共空间,创造新的都市村落,为市民提供享受新型城市生活品质的可能性。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规划师对传统乡村和小镇产生了兴趣,这种现象十分有助于重新审视快速的城市发展进程。
越来越多的中国规划师到其他国家学习成就和经验,并与同僚一同探讨他们的印象和经历。也有很多规划学院和欧洲的高校合作,邀请欧洲的老师与中国学生分享自己的优势。这些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作为下一代规划师,将会推崇不同的规划策略,更重视人而不是车的需求。终有一天,政府让规划师为人规划,并着手对城市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中所产生的现象修偏补弊。我很好奇,中国的规划师是否已经准备好应对这样的未来。
此外,我还有最后一点想法:我仍旧在探索欧洲的规划师能从中国学到什么,以改变现在规划领域知识单向传播的现状。或许可以此为目的,在中国某所高校设立一个非传统的硕士课程,专注于提供反思和比较研究方面的课程。这不仅可以吸引亚非国家的学生,还可以吸引欧美国家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和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