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周骏羽就交过一份提案,建议对村落进行甄别、分类、评级,由此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周骏羽当时指出,城镇化与古村落的保护之间的矛盾,“不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障碍”。许多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这些瓶颈。在国家实力有了大幅提高的条件下,能不能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认识问题”。
关注古村落命运的人士在2012年底等到了好消息。当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共646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三部门要求各地做好调查,对经评审认定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分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纠正无序和盲目建设,禁止大拆大建”。
三部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传统村落界定为“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认为,“古村落”一称是模糊的,只表达一种“历史久远”的时间性。“传统村落”则明确指出这类村落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与传统,必须保护。
三部门的“意见”指出,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几年前,冯骥才就曾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关于古村落保护方面的提案。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公布之后,他在个人博客上撰文指出,这应是文化上一个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事件。“我深信它必将用黑体字记载于中国文化史上。”
冯骥才指出,2000年时,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仅仅过去十年,总数锐减为271万个。十年内减少90万个自然村。在此期间,他到各地考察民间文化,目睹了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之后,一些村落从“空巢”到“弃巢”的景象。
2006年至今,我国公布了3批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节日、民俗、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杂技、口头文学等。冯骥才形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活态地保存在各地的村落里”。如果村落没了,这笔刚刚整理出来的国家文化财富便要立即重返绝境。
而户思社等人建议,应该与城镇化同步启动村志编撰规划,包括有计划地、成规模地采访高龄老人并记录他们的口述。
他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了数十年的农民工潮,使如今50岁以下的男性村民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讲述他们的村落、他们的宗族的故事了。这些故事的主人,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老去外,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将随子女进城养老,从而永远地离开故事的发生地。“这是一种不易被觉察的、隐形消亡的文化遗产。”
在人代会的建议中,户思社等人指出:“保护古村落,就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一份集体记忆,就是保存农业文明样貌,就是保存文化的永久活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在未来在这块人口众多的土地上创造城市发展和乡村建设双赢的空间。”
冯骥才认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编制是“重大转机”。但他也指出,保护工作不是已经完成,而是刚刚开始。
冯骥才说,十年前我国只有文物保护,如今拥有了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村落遗产三大保护体系,这是文化建设上迈出的重大一步。如今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全面盘点和整体保护。我们这样做,与我们数千年农耕历史是相称的,也是必需的,体现了一个东方文化大国“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