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八水润西安’能成功建设西安的城市生态,那么它将为北方城市树立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的榜样,”张宝通说,“我常说,过去八水绕西安,但是八水进不了西安,现在是八水穿西安,水在城中,城在水间,西安未来不仅是著名的古都,还会是中国北方最美丽的城市。”
城市水系生态改善逻辑
“天下风光何处好?八水三川,自古长安道。”
八百年前,“长春真人”丘处机行在去往长安的陌路上,该是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才会发出这般感叹?
这就是长安,唐中宗李显经历皇图沉浮的“八水帝王都”。
中国人讲究风水,对城市的尤其是都城建设规划有很严格的标准。《管子》云“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所以,当年帝王们选中了八百里秦川的关中沃壤之上、临“三川八水”之地,才有了历经十三朝承祚千年的古都西安。
然而自从朱温拆了长安城,荣光千年不再,在许多人眼里,西安俨然成为一座“废都”。伴随西安的大阴线衰落,西安的“水”也衰落了,许多河道变迁,河水干涸。
新中国建立后,西安市的供水设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根据当时水资源分布状况和现实经济能力,供水主要采用地下水,过度依赖地下水为西安缺水埋下了隐患。
激进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扩张、人口剧增和工业污染让城市水系面临着水量锐减和水质污染的重大问题,1995年夏季,甚至出现全市有几十家工厂因缺水而停产减产,一些高等院校也因水荒不得不提前放假的情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表示,上世纪80年代,西安人意识到要解决水荒的出路就在于转变水资源开发思路,于是治水观念从一味抽取地下水转变为地表水、地下水(包含土壤水)、天上水(包含降水)的“三水”统观统管,多维治水。
从1987年到2003年,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历经16年竣工,成为西安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这使得目前西安仍面临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78立方米这样一个“资源型缺水”的状况,但西安的生活生产用水却因为引水工程而得到保障,不会再出现全城水荒的情况,而且可以说西安是全国供水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
在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西安甚至喊出了“华夏故都,山水之城”的口号,以明确告诉外界,西安不再缺水。
但是,不缺水,只是一个城市的基本保障。现在,努力向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西安,似乎意识到国际化大都市不应仅仅只是经济、政治高地,更应是生态的山水宜居城市。
李佩成和张宝通都表示,“八水润西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改善西安的城市生态、调节气候,打造以人为本的“山水宜居城市”。
按照通常理解,城市水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人类生活及生产用水、航运、灌溉等服务,还可以起到调蓄洪水、地下水补给、水质净化、气候调节等生态调节功能,进而带来文化上的非物质利益,如教育价值、美学价值、文化遗产价值、娱乐和生态旅游价值等。
当然,李佩成对本报记者表示,西安可能能做到“八水润西安”的规划目标,是因为它有充足的水源,而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自然条件,是否能通过建设城市水系生态改善城市生态,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