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恢复重建3年以来,四川如何推进灾后的非遗保护?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怎样备受关注,时值非遗节开幕之际,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作了一翻解读。
问:四川在地震以后,非遗保护面临怎样的困难,又是怎样应对的?
泽波:地震后,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极大重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伤亡几十人,珍贵“非遗”实物、资料和“非遗”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羌族文化遭受重创。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省文化厅党组、各级文化部门特别是灾区各级文化部门在文化部的有力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兄弟省市文化部门和对口援建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加快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不断健全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工作机制、投入机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灾后重建工作。经过3年来的艰苦努力,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保护,独具魅力的羌族文化重新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发展。
问:四川部署灾后非遗保护工作,重点在哪里?
泽波:我们是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来部署灾后非遗保护工作的。根据《四川省灾后文化恢复重建规划纲要》和《四川省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恢复重建规划纲要》,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抓紧启动和实施了一批非物质遗产方面的重大工程项目,积极协调、督办、落实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国家扩大内需的非遗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等工作,使恢复重建灾区非遗工作也与其它文化工程同步启动、统筹推进。据粗略统计,投资数亿元,灾后新建了75个非遗项目。绵竹年画博物馆、北川民俗博物馆、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等一批具有浓郁羌族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当地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理县桃坪羌寨、茂县黑虎羌寨、北川吉娜羌寨、汶川雁门萝卜寨等数以百计的羌寨修葺一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问:大家都很关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请介绍一下。
泽波: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全国第四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加快灾后文化重建步伐的重要举措,是履行民族传承使命的战略工程,是促进羌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文化部的指导下,我省及时编制出台了科学翔实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目前,我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保护区启动建设的39个非遗项目进展顺利,成果丰富。基本建立了涵盖省、市(州)县三级的领导机构,《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正在论证评审中,即将出台。阿坝州、绵阳市已编制出台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这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将进入整体、活态保护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