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汉口开埠,随着英、法、德、俄、日租界设立,武汉出现了一大批欧式建筑,集中在汉口沿江大道到中山大道一带。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不可移动的文物如何保护利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昨日,中德专家齐聚歌德(江城)论坛,共话武汉近代欧式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并对工业建筑遗产“青岛路10号”的改造利用提出初步方案。
专家谈历史建筑的“点与面”:
离开成片风貌区 单体建筑会“失色”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武汉市政府就开始组织文物、房产等部门,对全市历史建筑进行普查,统计出124处优秀的历史建筑,并将40处优秀建筑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1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8处为欧式建筑。
歌德(中国)学院院长阿克曼认为,武汉欧式建筑群是“20世纪初欧式建筑的博物馆”,而且融入了中国传统特色,具有独特的风貌。
中德专家普遍认为,目前历史建筑保护的一大矛盾,是单体建筑保护与历史风貌区整片保护的“冲突”。
“在欧洲,很多地方是将整片街区都保护起来,这是一种整体的记忆。”华中科技大学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保峰说。他认为,以能代表老北京特色的“北京胡同”为例,在短短40年时间内,已经逐渐成为“消失的风景”。“当我们意识到整体保护的重要性时,胡同已经拆完了。”
“如何处理单体保护与‘风貌区’的矛盾,武汉也是在逐步摸索。”武汉文物、博物馆协会会长郑自来举了武汉刘少奇故居保护的例子,该故居位于武汉市友益街尚德里4号。80年代时,相关部门仅保护了故居的3个门栋,如今,故居周围都矗立着高楼大厦,而故居则“蜗居”其中。“目前,武汉已经认识到整体保护的重要性。从江汉路至芦沟桥路,从沿江大道至京汉大道的老街区,我们都进行了统一规划。”他说,目前武汉还有相当一部分历史建筑,可以按照风貌区整片进行保护。
明日明月传媒出品人翟跃东和他的团队从事武汉老建筑图像整理已近5年。翟跃东认为,老建筑的保护不应是孤立的,如果失去片区大环境,这些建筑会变得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