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居住在宣南荧光胡同的张先生则温和一些。“说实话,我也不喜欢现在这种居住环境,但我觉得不一定非要通过拆迁的办法解决,政府可以出钱来对胡同和四合院进行修缮,改善我们的居住条件。”张先生说,这些胡同和四合院都代表着一段历史,完全拆掉确实可惜,但他同时表示,不赞同有些专家所主张的一成不动的保护,“历史是要保留,但我们的生活条件同样也要有改善。”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万建中与张先生的观点相似:“旧城是要保护,但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也有享受现代化生活的需求,旧城保护应该与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
困惑: 发展与保护,如何协调?
旧城风貌仍在恶化
“我要来看北京城,是因为全世界只有这一座古城,这里既有最好的城市规划,又有最坏的城市规划。”一位英国学者曾经如是说。他的“最好”,指得是13世纪元大都的营建规划,而“最坏”,则是指今天。
尽管这位英国学者的观点值得商榷,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京这座古老的都城现今所面临的窘境。一座具有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的城市,如何在实现现代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尽力维持城市原本的历史文化风貌?
近年来,北京市在古都风貌和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积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旧城风貌保护力度、逐步推进旧城人口外迁等。在文物保护方面,北京市历年来共分3批公布了4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旧城内达到33片。
“但整体来看,旧城风貌仍在持续恶化,情况不容乐观。”据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合调研组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北京旧城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市核心区功能过多,人口、交通压力过大,使得旧城风貌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难度越来越大;大量文物保护单位被机关团体和居民占用;旧城内的胡同数量持续减少。
有关研究显示,1949年北京旧城胡同有3250条,1990年有2257条,2003年只剩下1571条。目前划定的33片保护区内仅有600多条胡同,其他胡同尚未被列入重点保护范围,数量还在减少。近年来,旧城中一些胡同和已变成大杂院的四合院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增多,管理无序,有可能沦为新的城中村;一些文物的周边,超高建筑不断出现,“建设性破坏”相当突出,城市天际线和旧城整体风貌遭到难以修复的破坏。据2006年清华大学根据卫星影像图做出的分析报告显示,在经历了持续的拆除后,旧城仅残存约四分之一。
为何居民喊拆 专家喊留
北京城的保护与发展是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在走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对于这个问题,在专家、居民和政府三者之间,同样存在复杂的分歧与矛盾。
从历史责任感出发,专家们主张尽可能完整地保存旧北京风貌,并认为,旧城保护不仅要保护故宫、天坛等物质性的历史建筑形态,更要保护以胡同和四合院为典型代表的老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也表示,只要是旧城范围内的平房、四合院等传统建筑,即便不是挂牌保护院落,也“绝不能拆”。
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四合院居民来说,专家所描述的那些宏大叙事,距离他们相当遥远,最贴近、最现实的还是自身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在颇受关注的“名人故居”的拆迁纠纷中,相较于专家们激烈的反应,梁思成女儿梁再冰、鲁迅周氏家族后人都没有对故居的拆迁表示出太多关注,也没有过多介入。同样淡漠的还有当地住户,“给钱合适就搬,不合适就不搬”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一位曾于2007年采访过东四八条拆迁事件的记者说,相对于私房主,大多数公房承租居民对于当地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并不关注。《纽约客》驻北京通讯记者何伟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这些年,有些反对拆迁的抗议和诉讼,但这些争议都倾向于局部化,人们抱怨政府减少了他们的补偿费,他们也不喜欢搬到远郊区,但几乎没有一个普通北京人对这城市的沧桑巨变表达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