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胡同生活早已厌烦”
文古清是一位颇具文人气质的技术工作者,从祖父那一辈起,他们家就搬进了19号院。他告诉记者,这座建于晚清时期的院落原是清朝翰林郭则云的宅第。这位翰林的传奇之处在于“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林则徐的孙女,第二任妻子是俞平伯的姐姐”。文古清说,祖父在1954年携家搬到此处,1966年“文革”开始后房子被充公,之后就变成了如今的大杂院,共住着20多户人家。他们一家三口现在只拥有其中的两间房子。
谈及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保护,文古清有许多自己的看法,“我并不是反对保护胡同和四合院,但首先要弄清楚究竟要保护什么!现在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已经很难见到了,即使有,也都变成大杂院、棚户区了。” 文古清表示,出于各种用途,仍旧残存的四合院被私搭乱建得不中不洋,不伦不类,居然还出现了二层楼的别墅式四合院甚至高层“四合楼”。“搞得胡同变成胡弄,四合院变成四不像。”
在文古清看来,“亭台楼阁塔殿宇”才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精华,四合院在建筑技术上并无太大研究借鉴价值。“当初梁思成所说保护传统建筑其实指保护有考古价值的千年古迹、经典建筑,如明清以前的庙宇、北京老城墙和箭楼等。他从来没有说过要保护这些胡同和四合院。”
“我们对这样的胡同生活早已厌烦,而一些专家却甘之如饴,鼓吹保留。”文古清有些激动地说,“谁不想住进设施齐全的楼房?当然,一些人怕搬到远郊区县,工作、生活不方便,极个别的老人担心动迁后住楼房,腿脚不利落上不去,不过,要是能让儿孙不再受这份窝囊罪,就算是90岁老人都愿意搬迁。”
他们就该甘当“活化石”?
“当多数人都住进生活设施现代化、干净整洁的楼房时,却让老城区的胡同居民扮演原始生活的活化石、活标本,以供参观使用,这不公平。” 文古清说,修复一些典型的四合院供参观游览就可以了,“其余大小杂院应该全部拆除,这是我以及周围邻居的一致呼声。”
随后,在文古清的陪同下,记者先后走访了张旺胡同以及西城区的国旺胡同、国华胡同和豆腐池胡同,并了解到:张旺胡同在中轴线上原有的三四座传统四合院,现被北京标准件二厂拆毁,建起了多座高大水泥厂房,占了胡同的一半还多;国旺胡同以北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建起的简陋厂房以及简易楼,现因建地铁八号线正在拆迁;豆腐池胡同的“敕建重修清净宏恩观”(俗称“娘娘庙”),几十年前被用作冲洗钢铁盘条的酸洗车间,毁得伤痕累累,缺鼻损目,而这条胡同的一半,则被已经废弃的东城区职工业余大学旧址占据……
“对于这些不伦不类的建筑群,拆除才是保护。”文古清认为,而今北京胡同内现存的大多并非是原汁原味的四合院,而是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垃圾型建筑”。
在此过程中,记者与多位胡同内的居民进行了交流。与文古清的观点相仿,他们都认为胡同内这些民居不是四合院,居住环境脏、乱、差,没有多少保护价值。“你们不要看了,这根本就不是四合院,就是些大杂院”。88岁的刘大爷误认为记者是来参观的游客,诚恳地对记者说。而在记者身旁,一辆辆人力车载着三三两两的中外游客陆续经过,留下一道道充满好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