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你肯定能回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如果再问:你知道上海世博会的副主题吗?也许你会因此问而失语。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和”就是上海世博会的副主题之一。它诠释了一个深厚的哲理:城市,能够让生活更美好;文化,能够让城市更美好。
“文化世博”:上海世博会留影
当我们踏入世博园内的世博轴,就被命名为“交叉小径的城市”雕塑群吸引了。
这里有中国雕塑家隋建国的作品《梦石》、刘建华的作品《延伸的空间》、黄致阳的作品《座千峰》、罗马尼亚视觉艺术家莫西亚·坎特的作品《凯旋门》、比利时艺术家威姆·德沃伊的作品《平板拖车》……
这20件出自20位著名艺术家的雕塑,组成了“2010上海世博会雕塑长廊国际雕塑展”,是这次世博会中最大的艺术作品观赏区。
而这些作品被统称为“交叉小径的城市”,其灵感正来自当代世界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这个雕塑群蕴含着人类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上海世博会正是通过多元化的布展,来体现本届世博会的特点之一——“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和”。
历史上,世博会曾经是商品特产、科技发明的展示会。今天的上海世博会,不仅向世人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而且向世人展示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上海知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的“两个全景式”的评论,很有代表性:
“上海世博会提供的是一个超大型的公共课堂,给我们补上了一堂世界文化课。它让我们全景式地看到了世界城市的发展和现状,也让我们全景式地看到了亚洲文明、欧美文明、大洋洲文明、非洲文明、南美文明的发展和现状。”
在欣欣向荣的黄浦江两岸,人们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东方与西方在此交流,人文与科技在此交织,人与自然在此交融。
上海世博会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鲜明文化内涵的创意盛会。
城市困惑:人与人怎样相处?人与自然怎样相处?
为什么要把“城市”与“文化”联系在一起,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副主题之一呢?
在世博会159年的历史上,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博览会。这在中国,有历史意义;在世界,也有历史意义。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上世纪初,全球仅有1.5亿人居住在城市,占世界总人口不到10%。20世纪结束时,全球城市人口激增20倍,29.26亿,几近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1995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为3.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0%;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已达到了44%左右。
人们注意到,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本届世博会,它的城市主题,恰巧是21世纪以来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发展中国家正在快速城市化。
城市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改变了这些国家既往的城市格局和风貌,这是不争的事实。
辩证法无处不在。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大面积推进,“城市病”这个顽症、“癌症”,就成为所有世界大都市疲于应对的难解之题。
城市,是让生活更痛苦,还是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从贫瘠的乡间走入城市,而城市能否给这些人提供惬意的生活呢?
空间的拥挤,资源的短缺,高能耗、高污染,……诸如此类的“城市病”,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他们还注意到城市化还面临着精神文化缺失的拷问。这就是:城市视觉污染,城市风格趋同,城市文化自觉精神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