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城市化时代的困境,人与人如何相处?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世界在注视着我们老子、孔子的后人如何作答。
这里有一个悖论:城市化势必是要造城的,如今的现代化都市,无一不是满眼的“水泥森林”,穿行其间,难分此地与彼地,不辨此国与彼国。但坊间考量一座城市的魅力,不独依据造城的规模和速度,更多的反而是城市的人文精神。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上,默认的往往是历史和文化的内涵,独特性方为一座城池不衰的魅力所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高级官员,曾为各国城市的雷同而痛心疾首,他说:“我常往来于世界各地,如果不看飞机场里的牌子,我就分不清到了哪座城市、哪个国家。走到哪里好像都遇到了孪生兄弟姐妹,我们这个地球上,相似的城市太多了。”
因此,治理“城市病”,“文化”不能缺位;发展中国家还需同步实现“文化”的现代化。
联合国人居组织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称:“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的地方。”
上海世博会使人们看到了城市发展的前途和希望。这个希望之一就是:文化的魅力。
文化: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怎样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的复杂问题,让民众的生活更美好?
西方著名学者温勒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他认为,凝聚力是作用于集体成员的心理力量,而民族凝聚力独特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和卓越成就,使民族成员产生依恋感和亲和力。
在当代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成为城市凝聚力的核心,这种凝聚力是任何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不能比拟和替代的。
城市问题的解决,要靠经济的发展,更要靠文化精神的培育。
人们注意到,上海世博会不仅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且在这个主题下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种种出路和方案。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研究上海世博会主题的英文表述时,专家组曾经提出过两个方案:一个是“New City,New Life”(新城市,新生活);一个是“BetterCity, Better Environment”(美好的城市,美好的环境)。专家组和莎士比亚研究专家、英汉大词典的编辑一起探讨后,大家认为,“Better”这个词含义比较明确,感情色彩比较强烈,亲和力比较强,又不乏想象空间。最后确定了“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可见,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一个含有智、情、意的主题。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文化是城市的“遗传密码”。从城郭渐渐成型起,它的脉络就保存在文化的记忆中。从波斯湾沿岸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尼罗河流域到黄河流域,这些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都印证了文化在城市发展变迁中的传承功能。
一座城市内在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一座没有历史文脉的城市,是浅薄的、乏味的、空虚的、不适合人生存和发展的城市,是缺乏竞争力的城市。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之源,来自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句名言:“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对城市破坏性的建设和“修复”,不仅丧失了风格、风貌的多样性,也丢掉了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受伤的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别让盲目建设和更新割断了历史的文脉。
文化是城市的“情感依恋源”。当重返故乡的人们来到儿时生活的地方,那一条条熟悉的街道和河流,那一座座熟悉的房屋和桥梁,带给人们的是童年的回忆和无尽的依恋。当看到家乡的变化时,也会激动和兴奋。这种交流,这种归属感,正是文化特有的现象。
的确,文化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动力”。当城市经济发展到较少地依赖于制造业,而更多地依赖于知识时,城市的文化内力不仅是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创造力,而且是城市全面健康发展的软实力。
当上海世博会上可爱的吉祥物——蓝色的小“海宝”,微笑着跃然眼前时,我们体会到,这个以一撇一捺的“人”字为创意点的吉祥物,隐含着憧憬蓝色梦想的人类,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怀着经受“城市时代”各种挑战的忧患意识,关注着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寻求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模式。
善待城市吧,那也是善待历史、善待我们自己。历史不可再生,文化不能断裂,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