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广州的老地名就消失了2000多个,新地名把广州搞混了!”昨日,市政协委员、文博专家黄淼章谈到广州老地名逐渐消失时非常痛心,他希望政府可对文物保护兑现,加快开辟南海神庙海事博物馆、北京路大小马站书院群。下组参与讨论的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桂芳也表示认同,“关键是政府要拿钱出来解决”。
启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广州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岭南第一名城。根据地名办的统计,随着历史的变化与市区扩建,这座城市有2000多个老地名已经消失。据了解,消失的地名路名中不少在历史上是家喻户晓的,虽然已经不存在,但仍存在于老一辈广州人、老华侨、老香港、澳门市民的记忆中。
黄淼章非常痛心这些饱含历史底蕴的地名路名被抛弃,他说,旧地名没有了,新地名又起得不好,有些新地名把广州给搞混了,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地方。
黄淼章说,自从2007年开始,民政部就发起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据了解,这个目的是将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像古建筑一样,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他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相继采纳了这个建议。建议广州也启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一方面广州的地名要有自己的特色;此外领导、市民也有保护老地名的意识,对老地名的撤销要相当审慎。此外也可以参照一些城市,设老地名的评选。
政协副主席郭锡龄同意,他说:“以前的老地名很有味道,每个地名都有一段故事在里头,就算没文化,知道这段历史就知道这个地方。”
保护老街推到城管身上?
黄淼章也谈到历史文化名城的投入不足、“无王管”的尴尬局面。他说,多年前广州有“名城办”的机构,这几年没有了。“我那天拿着一沓材料,想问一下广州的三旧改造,历史老街违法建设怎么办?我先问文广新局,可是文物处处长刘晓明说,‘大部制’之后,有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规划,已经交给规划局。文广新局没有执法权。于是我又挤到规划局询问。规划局总工程师叶浩军告诉我,‘三旧改造的方案’还没有下来,规划局暂不具备对‘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职能。违法建设的问题,让我找城管。”
黄淼章对这种“三不管”十分恼火。“城管懂吗?要是历史文化名城让城管来搞,这在全国来说可能真是个创新!”他戏谑道。
它们已经成为记忆
新填地
在沿江中路,今儿童图书馆门前一带。原为海珠岛,1932年,人工填河,形成马路,通长堤及靖海路。广州人称之为新填地。儿童图书馆原称永安堂,为虎标万金油创制人胡文虎、八封丹创制人胡文豹昆仲之药业大厦。门前曾立有民国海军总长程璧光铜像。
移民市(后称宜民市)
如今西华路以东,由第一津起至路尾。因清政府强迫番禺、新安(宝安)、香山(中山)等县沿海居民迁此而得名,1933年扩路,定名为西华路,与东华路相对。
归德门
如今大德路通往大南路、解放中路交界处一带,原有城门名归德门,1921年拆建为马路,定名大德路。过去是个鸟市,十分著名,养鸟、售鸟人均来此“买卖雀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