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3年时间综合改造的百年上海外滩在世博会开幕前夕宣告竣工。
重新开放的亮丽外滩,不仅将迎来7000万人次的世博会游客,还将迎来一头出自美国华尔街“金融牛”设计者之手、更加年轻和充满活力的“上海金融牛”雕塑。经济界人士指出,上海重修外滩打造“外滩金融聚集带”,显示了它在全国率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跃升国际金融中心的雄心壮志。
在外滩28日重新开放的仪式上,上海市市长韩正充满感情地致词说,“外滩是上海的象征。它承载着上海开埠近170年的历史,浓缩了百年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他指出,新外滩不仅保护和延续了外滩历史文脉,还将对“促进浦江两岸功能转换”将发挥重大作用。
所谓浦江两岸功能转换,意味着改造之后的外滩,不仅有中国最璀璨夺目的华丽江景,还将出现一个占地2.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超过460万平方米的“外滩金融聚集带”,重点集聚以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此次上海外滩综合改造的核心工程是外滩地下通道工程,需要在滨江核心区从地下穿越33幢著名历史建筑,其难度堪比“心脏搭桥”。
与此同时,和外滩地下通道形成配套的新建路隧道和人民路隧道也宣布建成,一举将外滩金融聚集带、已初露峥嵘的北外滩航运服务聚集区与浦东小陆家嘴金融核心区紧密相连。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说,外滩综合改造使浦江两岸遥望的金融、航运核心聚集区将终于“联成一体”,使上海城市经济功能全面升级。
“整个2.6平方公里的外滩金融聚集带,将是上海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今后,这里将重点集聚以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上海市黄浦区区长周伟说。外滩金融聚集带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棋局”上的一枚关键棋子。这一子将激活全局。
事实上,从初步形成战略设想,到国务院专门以文件形式明确上海“两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地位,上海已经孜孜求索了足足20年。
上海是中国近代金融业、航运业的发祥地。1849年,英商开辟了上海至香港的定期航班;189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诞生。上海成为与伦敦、巴黎、纽约齐名的世界性大都会。“汽笛一响黄金万两”、东方“第一繁盛商埠”更成了当时上海的写照。
如今,依江傍水的百年外滩承担了新使命——“金融聚集带”,并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布局的一翼。据介绍,国际金融危机之下,不少国内金融机构均放慢了扩张步伐,但黄浦区缺另辟蹊径,瞄准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如股权投资及管理类企业,将其作为金融服务业的重要增长极。迄今已引进十多家股权投资类企业,管理资金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