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改善民生又重塑城市形象
巴南区李家沱正街的李素贞老人已是90岁高龄了,她在此居住了30多年。
经过整治改造,她们家的厨房厕所配套了,居住面积增加了,周边环境变靓了。为此,李婆婆感觉住得舒心多了。她说,“感谢党和政府。”
李素贞居住的巴南区李家沱正街,大部分房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房屋结构设计差,配套设施不齐。改造通过背包增加厨房厕所配套设施、水电气一户一表改造、环境绿化整治改造等措施,使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按照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相关人士的说法,之所以进行如此大规模综合整治,一是为了改善民生,让市民居住得更舒适;二是改变城市形象。按照要求,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工程治理,其中包括房屋修缮、管线改造、环境整治、设施配套。比如配备厨、卫设施,清洗、粉饰外墙、外窗和阳台,统一雨棚、空调机位置;实施水、电、气一户一表改造;条件允许的地方应增加绿化面积等等。
据了解,2009年,全市共实施居住区综合整治项目127个,启动项目总面积1399万平方米。其中,启动工程治理面积153万平方米,启动综合执法面积1246万平方米。今年,居住区整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共实施居住区综合整治总面积5297万平方米,启动工程治理面积235万平方米。
大拆大建后一种新的建设方式
“居住区改造不是重庆人的创造,上海、天津起步较早,而且规模较大。”
重庆推出的“主城居住区综合整治”,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重庆社科院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许玉明认为,旧居住区的改造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她指出,近些年重庆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一些大批量大拆大建现象惊人。比如众多刚修建了二三十年,甚至十多年的建筑动辄就推倒,开建新楼,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许玉明认为,在经历大拆大建后,人们对城市建设如何处理好新建与改造关系进行了反思。旧居住区改造是人们目前认可的一种新的建设方式。可以说,为了避免巨大浪费,在建筑能居住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市民居住得更舒适,这是政府的“惠民”措施。旧建筑通过“穿衣戴帽”,改善设施与配套,投入相对不大,但能起到较大的效果。虽然有阶段性的局限,但它对于改善城市形象,改善市民居住生活,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
同时,居住区改造,对保护城市风貌,延续城市文脉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中山四路居住区改造,能够使之与该区域成片历史建筑和谐相融,较好地保护了城市脉络。
居住区改造VS大拆大建
最近,路过上清寺中山四路的市民,都发现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别致优雅的钟楼下,青灰色的墙砖、弯曲的拱门、统一的招牌、欧式风情的街灯,组成一排排门面。这些风情建筑和周公馆、桂园、戴公馆等历史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整条街道沿街房屋变成具有抗战时期特色的风情建筑。
事实上,中四路片区的改造,只是重庆即将开启的大规模“主城居住区综合整治”工作的一部分。
按照计划,2009年至2012年,我市用4年的时间完成主城区(含北部新区)范围内1.29亿平方米居住区综合整治。避开大拆大建,临街居住区和重点街区608万平方米房屋将完全通过“整容”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