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不到两岁的小卢俊在洛阳市古城路东端新建成的一个休闲广场上撒着欢,广场北边由城门、城墙、城楼和阙楼组成的气势恢弘的仿唐城门,就是刚开放没多久的全国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一座中国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在地下沉睡千年之后,“破土而出”,再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唐朝盛景之一角。
打开解放思想大门
“郏褥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这是晚唐诗人禇载的《定鼎门诗》。
定鼎门的再现,如一位专家所说,打开了解放思想、冲决闭锁的大门,实施了大遗址保护工程。大遗址概念的提出,是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界观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即文物保护工作不应局限于一楼一塔、一墓一物之类的单体文物,而应该把一些体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大遗址成片地保护起来,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统筹考虑地方经济、群众生活、旅游开发、环境改善等多方面的相互和谐,实现科学发展。
2005年,在国家文物局的努力下,国家多部委联合启动了大遗址保护项目,决定设立专项保护经费,对我国境内具有特别突出价值的大遗址进行重点保护,其中特别是要加强对西安、洛阳两大片区诸多大遗址的保护。2006年,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时期国家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名单,其中洛阳5处,分别是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洛阳市便采用“避开老城建新城”的做法,在文物古迹较少的涧西平原地区建设新工业区,充分保护了地下文物。考古人员在今天洛阳城市的中心区域发现了东周时期的王城遗址后,1955年在这个遗址上兴建了洛阳王城公园,这是我国第一座王城遗址公园。
20世纪90年代,在编制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时,洛阳市确立以洛河为轴线,洛河南北对称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将隋唐洛阳城城南半部约22平方公里遗址作为绿地保护起来,创造了在市中心黄金地段保存超大面积文化遗址的范例。
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给整个城市保护区和建成区各占50%的13朝古都洛阳市,破解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
精雕细琢千年之门
“像希腊的奥林匹克城遗址、罗马故城的城门遗址,大都是巨石和石质遗址,比较好保护和展示。而我国的早期都城遗址大都是泥质的、土质的,所以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式,才能把它们保护好。如果采用像雅典、罗马的石质遗址发掘出来后露天展示的方法,在风吹雨淋中,遗址很快就会被彻底破坏,那我们就成了千古罪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