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像蒙上灰的珍珠,改造就是把它擦亮。”
——— 中山路改造方案设计师吴宗敏
南越王宫署、万木草堂、城隍庙……一条街上,云集这么多不同年代、风韵各异的古建筑。老街、老房、老街坊,踏着亚运的鼓点,中山路的古建筑也迎来了它的又一次“变脸”。
以“古韵新晖”为主题的中山路改造方案中,记者看到,沿线古建筑成为改造重点,中山路这一次的变脸是以“不变”为基础,“修旧如旧”的原则不仅会让鼎鼎大名的南越王宫署不失古韵,也将使被人遗忘的广州城隍庙重获“新生”。中山路改造方案设计师吴宗敏说“历史建筑像蒙上灰的珍珠,改造就是把它擦亮。”
据史载,中山路原名惠爱街,在明清时期已经是贯通大东门(越秀路口)到正西门(人民路口)之间的一条主要街道,沿街分布有广州主要的官署衙门,如清代的布政司、巡抚部院、广东都司等。不同的年代,这条路都在不断地扩宽扩长,才有了今日的中山路全貌。
东起中山一路,西至中山八路。一条街道的延伸见证了羊城的风风雨雨,不曾衰落过的中山路用不同的建筑诠释着那个时代的繁荣。南越王宫署、万木草堂、城隍庙、东平大押、农讲所……扳着指头一数,就有10多个。
在这众多名胜中,南越王宫署算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这一次的中山路改造焦点集中在宫署前的骑楼群。改造提出,将配合“羊城古韵”的主题,对骑楼进行整饰与恢复,使其修旧如旧而不失韵味。这样骑楼与南越王宫署大门互相辉映,更显活力。
跟南越王宫署一起改造的还有它的“邻居”城隍庙和万木草堂,南京、北京的城隍庙都赫赫有名,但相比之下,广州的城隍庙则要逊色一些。在这次改造中,城隍庙有望再现历史辉煌。据规划,区域内的停车场将被拆除,建成开阔的园林广场,整个空间分为前广场和前庭院两个区域,增加一个牌坊,提升该地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来休闲参观。
东平大押点灯亮化突出建筑
“东平大押”古碉楼,位于中山四路1号,紧邻当年明代东城门的城门楼,曾是清代典当楼,俗称为“大东门当铺”。古建筑平面呈方形,北侧高五层,南侧高四层,建筑物外立面呈碉楼状。
目前该建筑的夜景显得暗淡无光且较为平淡,因此以灯光来亮化建筑达到美化与突出效果。
农讲所西广场葺墙加窗协调风格
1926年5月至9月,毛主席在这里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
此次改造将利用广州骑楼的元素进行设计,如将西广场的建筑融入女儿墙、山墙、满洲窗等元素。外墙的修葺延续红色及白色的搭配,以饰线及假柱的颜色过渡,协调农讲所及德政北路的建筑风格。
万木草堂青砖葺墙麻石铺道
万木草堂曾是康有为讲学的地方,今后这里将打造一个集高雅茶座、文化论坛和艺术展览于一身的博物馆,吸引文人墨客在此聚集。方案提出,万木草堂周边多为岭南传统古旧民居,这些民居的外立面用青砖加以修葺,地面以麻石铺设让巷道更添生活气息,加上魁梧茂密的榕树,营造出古朴素雅的氛围。
城隍庙重点增加阳台装饰
城隍庙旧建筑改造以灰白为主色调,既体现中式住宅特点,也符合城隍庙浓郁的文化背景。具体设计上,基本不改变建筑结构重点对阳台进行调整,增加了岭南的建筑装饰语言。
南越王宫署前骑楼周边骑楼修旧如旧
南越王宫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国宫苑遗址。本次改造拟对周边骑楼进行整饰与恢复,使其修旧如旧而不失韵味。
武功书院细节还原书院风貌
该书院是嘉庆戊寅年(即1818年)由广东苏姓各房集资13000多两白银创建,本次改造将尊重历史,从色调、材料、元素、细节修复还原书院的原有风貌。
■设计师访谈
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公司总设计师吴宗敏
历史建筑整治材料也要如旧
中山路上的建筑都是很有历史积淀的,代表了岭南的传统文化,可惜在过去改造的过程中一部分被拆掉了,特别是骑楼,剩下的只有过去1/3还不到,遗留下来的都是宝藏,值得一代代传下去。骑楼实在是广州历史在建筑空间上的缩影,它发源和发展都在广州,也是经过广州逐步扩散到周边其他省份的。
骑楼的诞生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跟岭南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清末没有骑楼的时候,十三行的商人用布做成帐篷支在店铺门口防晒,让顾客可以在阴凉处买东西,他的生意才做得起来,当时十三行所有商铺都用竹竿支块布当帐篷。鸦片战争后洋人逐渐进城,带来了西洋建筑,骑楼就是在十三行的布帐篷和西洋门楼之间结合产生的。所以这次做的中山路整治,中山四路南越王宫署那一段骑楼指导思想就是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建筑材料也和过去一模一样,也就是修旧如旧。
中山四路上还有很多历史建筑,武功书院、万木草堂、城隍庙,这一带是过去广州读书人汇聚的地方,有很厚重的人文气息。这些建筑本来都很漂亮,很有价值,只是现在时间长了,就像蒙上了灰的珍珠,改造方案就应该比较简单,不做大改动,把它擦亮发出本身的光彩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