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保护改造 >>
 
海口城中村:拆掉了什么,又保留了什么?

时间:2009-09-28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常言道“故土难离”,对于海口已经被列入拆迁改造规划的“城中村”居民而言,他们之所以不愿意搬离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和风景,另一方面就是经过长期的岁月积淀,这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作为身在其中的居民自然希望多保留一些历史的痕迹;但对于城市的建设者而言,总希望能够通过对“城中村”的改造呈现出一个全新摸样。

于是矛盾在所难免,那么在经过多番博弈之后,海口两个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在改造进程中拆掉了什么,又保留了什么?

玉沙庙去留

对于从最初的捕鱼、晒盐到种田卖菜、打工挣钱,再到出租房子补给生计的玉沙村人来说,同样历尽沧桑的玉沙庙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拆迁之前的玉沙庙离占地约300平方米,分为庭院和庙堂两部分。据了解,玉沙庙以前曾开设过学堂,后来村里建了玉沙小学后,这里成了村民节日祭祀祖先、平日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村里的老人称,玉沙庙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明代。据该庙的碑文介绍,玉沙村于明代迁到海南,众族人入居以来,人民安居乐业,光绪八年对古庙全面扩大改建,聘请郑进士天章撰书命名玉沙庙,之后便开设学堂,自今有105年。

历史上玉沙庙先后两次修建,一次是光绪八年,后来“文革”时玉沙庙遭到破坏,1986年,玉沙村村民筹款重修。根据媒体此前的描述,庙堂的门上方挂着的红色牌匾“玉沙庙”三个大字。即为“特赐进士郑天章”在“光绪八年壬午夏月”“敬撰并书”。

在玉沙村人眼中,玉沙庙除了是逢年过节盛大祭祀的活动所在地,另一个功能是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和信息集散地。村民隔三差五在这儿相聚,有事议事,没事闲来围坐喝茶、看电视、聊天……

但突然之间,这个曾经的精神家园就列入了拆迁范围,玉沙村人自然不舍。

守庙人黄先生对媒体说:“这里(玉沙庙)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也是历史的见证,是任何新的东西都代替不了的。应该保留给子孙,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尽管玉沙村民多次向负责拆迁的有关部门反映玉沙庙是“古庙”,希望予以保留。同时还有一些网友发起了保卫玉沙庙的行动,但是,这座古庙最终依旧难逃被拆的命运。

2008年1月9日,数十名工人用手工拆除的方式,用了两天的时间拆除了被列为玉沙村最后一个拆除目标——玉沙庙。民间舆论认为,玉沙庙在最后一刻才被拆除,彰显的是人们的一种生活习俗得到宽容、尊重和理解。

或许是政府高层最终注意到了来自民间的声音,此后不久,海口市官员在谈到玉沙村未来的建设规划时,特别提到将在安置区内重建玉沙庙。

海甸溪之幸

就古庙的去留问题而言,相对于玉沙村,海甸溪显然要幸运得多。

海甸溪边的每一个村,都有着自己的庙宇。但与许多海南的村庄不同的是,海甸溪边的一些村庄自古以来不仅以一庙、二庙、三庙等作为自己的村名,每个村内都有多个庙宇,每年还会过多个“公期”,这些庙宇不仅供奉着各种传说神灵、英雄人物,庙宇内的木质雕刻、石碑、古老木门等都刻写着海甸溪人的生活方式、曾经的期盼、往日的历史……

海甸一庙村四个庙分别为文武庙、两妃宫、灵佑寺、潮公爸庙,而庙内所供奉的神位各不相同,村里人往往也会根据自己所需要祈“愿”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庙宇来进行祭拜,如求子的往往来两妃宫、为出海的人祈福的往往会在灵佑寺供奉香火,而要做一些大事前则往往去文武庙“许愿”……

庙,是老海甸溪人的精神家园,如今,尽管庙变成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但仍是居民休憩、娱乐的惟一公共场所。谈到拆迁,庙成了居民最放心不下的事情之一。有的居民希望能就地安置,庙也能就地保存,这样就可以延续以往的生活方式了;有的居民表示,如果安置在别处,也希望把庙留下,至少回来时可以再看看。

除了庙,这些村庄里还有不少当年大户人家的老宅,陈训、张天成……每栋都是清朝传统民居的式样,门、厅、院相套,有的五六进,最多的有九进。木门上雕刻着对联,窗上装饰着镂空的图案,地上铺着平整石砖,有的还有细细的纹路,十分考究。

早在海甸溪北岸拆迁改造项目启动之前,政府相关部门就通过媒体表示,在此次改造中,将尽量保留当地居民生活习惯,采取就近安置和区内安置为主;在规划中保留多个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庙宇等设施。此外,根据《海口市海甸溪北岸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岸大部分的庙宇给予保留,同时保留庙宇前古树、戏台;在使用功能上转化为公共活动中心,将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得以留存下来。

拆什么?留什么?

作为都市里的村庄的“城中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保留了原来农村传统文化,同时又受到现代都市文化的巨大影响,逐渐形成了其特殊的文化景象。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中村的改造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但问题随之而来:在拆迁改造过程中,如何既不割裂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又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百姓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有论者认为,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构成城市记忆的是一座古庙、一条老街、一个古渡,一座老宅,一些熟悉的老邻居,一段古老的传说与故事……有了这些记忆,一座城市才有血有肉,有了生命力。

网友“周星池来也”认为,一个没有历史的族群,其文化和思想是苍白的。因此一个有历史的地方,是值得珍惜和值得去保护的。因此他希望海口在拆迁改造“城中村”过程中,能够甄选出当地的特色建筑,如牌坊,如当地的土地庙等,加以区别和保留,作为当地的民风民俗的代表保留下来。若干年,当后代子孙回首,他们面对着这些建筑,能追忆起先人发展的脚步,先人的历史。多年后,如果在玉沙新村的林立高楼旁的一隅,还留有着那么一充满古意或村意的牌坊,看到的人必定会想起玉沙村曾是一片安祥的民居,玉沙村的历史,亦或海口的历史,便停留在这些古建筑中了。

但也有网友认为,什么样的建筑应该保留,什么样的建筑应该拆除,这是一个很难取舍的问题。不过,只要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各方都能够拿出足够的诚意来进行协商,这些问题应该是可以达成一致的。

有关专家指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高速运转下的人情淡漠以及传统的丧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对文化尤其是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的呼声也正日益高涨。然而,文化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对历史、现状的简单复原。因此,在“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更强调对当地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读筛选,只有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国内,兰州市2005年出台的《兰州市“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即明确提出,“城中村”改造要与历史文化保护紧密结合,要加强文化建设,保护“城中村”的珍贵文化遗存,继承优秀地方文化传统,促进文化融合,构建和谐社会。

对于海口今后的“城中村”改造而言,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参照。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海口城中村:拆掉了什么,又保留了什么? 的资料
· 海口通过《海口市蓝线规划》保护城市水系 [2014-12-16]
· 城中村改造 挑战与出路 [2014-09-12]
· 城中村改造何以被权力资本操控 [2014-08-18]
· 海口新型城镇化实践:生态撑起循环经济 [2014-06-05]
· 海口市制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五年发展规划 [2014-02-28]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