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轴线规划涉及城中村改造部分尤其引人关注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规划将涉及6条城中村改造,记者昨天了解到,正在公示的3个城市设计方案对这6条村的“处理”各出高招。
即将矗立在海珠区、连接珠江前后航道的6公里南北“
新中轴南段”,将涉及6个城中村的改造,从北至南分别是:桂田村、红卫村、东风村、龙潭村、三窖村、沥滘村。据悉,目前,红卫、东风、龙潭、沥滘等村正在开展普查活动,其中红卫和东风村的基本调研已经完成,并有初步改造意向。

方案一:中轴线旁多搞三产
方案一“凤鸣羊城乐动珠江”提出,城中村用地除了建设村民安置房之外,还将用于补充完善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其中,南中轴线附近的城中村,主要用于建设第三产业服务设施。
专家提出,规划遵循“原址改造”的方式,主要把安置住宅集中建设在中轴线西侧、东风生态公园西南、珠江罗马家园西侧等用地,安置总用地128.7公顷,可以建设约375万平方米的建设总量。
方案还以大塘和沥滘村为例,计算得出,住宅用地平均容积率为2.6,基本地块内需拆迁住宅量为7.8万平方米;其他公建用地平均容积率1.2,基本地块内需拆迁公建量为1.2万平方米。

方案二:多建高楼集约经营
专家综合评分最高的方案二“岭南家园花城绿轴”,强调对城中村土地的集约利用,参考猎德村模式,在新发展用地中,适当提高开发强度,通过多建高楼,实现集约经营。
整个城中村的改造不能“一窝蜂”,应该根据中轴线的建设时序,结合地铁、轻轨和新客港建设,推动改造与整治的进行。
方案建议将村用地分成3种类型、分别处理:村民住宅用地,按照合法建设面积,“拆一建一免一”进行补偿;村经济发展历史类用地,在已有征地中的村经济发展用地,现状已经建成的,按照合法面积返还。未建且未批规划的,按照管理单元和控制要求中的建筑面积执行;村经济发展新增用地,返还标准为折算建筑面积的10%。
城中村改造强调公众参与,保证村民利益,但由政府主导、提供政策,居民参与规划。
对于红卫村,专家建议保证中轴线核心区的公共绿地,沿新光快速路建设商业和住宅区,可适当提高开发密度。对于东风村,除了保护核心绿地,还可以结合地铁大塘枢纽,建设综合商务区,提高周边土地价值,实现共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