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所称赞过“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楼”,其中小洋楼即指五大道街区建筑。三波动迁潮之后,已是面目全非。就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的前几天,动迁集中开始。只保护个别“文物建筑”,却拆除其依存的街区,就像人长得漂亮,腿却没了。
深刻的悖论就此产生。在天津,国家的《名城条例》规定的整体保护规划仍未实施,而依据地方的《风貌条例》,五大道“身份不明”的老建筑不能得到保护。“天津的地方条例,打败了国家的法规。”
五一假期的一个午后,天津五大道街区,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头顶烈日,走在悠闲往返的游客中,忧心忡忡的面孔异常醒目。他们是中国最顶尖的文物保护专家。
他们的眼前,已是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五大道街区第三波拆迁风潮了,动迁景象比比皆是。
从小光明里、润兴里,到先农大院,5公顷的街区的几十栋建筑,拆迁气息渐趋迫近,红色的拆迁办横幅挂在燕翼里,黄色的和平区巡回法庭牌匾悬在先农大院。
22条街道构成的五大道,位于天津市中心西南方向和平区内,由成都、重庆、常德、大理、睦南各道及马场道合围而成,内中汇聚仪态万千的欧式建筑230多幢。建成于上世纪20至40年代间的老房子,原是津门英国租借的高级住宅区,素享“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而今东至河北路,西至湖南路,南至重庆道,北至成都道的区域,已写入拆迁公告,搬迁期限至2009年10月。
毛泽东所称赞过的“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楼”,其中小洋楼即指五大道。而今小洋楼已是面目全非。湖南路上的一些住户已经搬走,院落的小铁门半敞着,留下拆除了的窗口空洞地面对街道。小光明里的三层英式民居灯笼高悬古槐参天,对面的墙上,大四开的拆迁听证公告赫然在目,无情面对悠闲静谧的生活景象。
各式建筑风格的门前,白色的拆迁听证通知书比比皆是。“每天都有拆迁的人上门”,5月9日,一位正在晾衣服的老住户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聚在一栋棕红英式建筑的槐树阴影下,老专家们痛心疾首,难掩激愤。“简直是法盲,这些文物不能再动了!”已是87岁高龄的谢辰生身患癌症,不得不坐在轮椅上往来考察。来自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教授跟了句气话,“只留一栋,还不如全拆光呢”。
一份叫作《关于整体保护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紧急呼吁》很快出炉,核心直指令人揪心的事实:天津五大道历史保护街核心区“大量珍贵的历史建筑面临灭顶之灾”。
发出呼吁的10位签名者,均为国内文保界为旧城保护奔走的权威学者。联名阵容,殊为罕见。
除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员谢辰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原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俄罗斯古建筑科学院院士陈志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廷皓等6位顶级专家外,联名者中还包括4位来自北京的前任官员。
他们是: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马自树,原国家建设部外事司司长、国家历史名城专家审评组组长李先逵,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原司长杨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