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国家的名城保护条例,落在天津市规划局景观环境处身上。据该处处长李津莉介绍,《名城条例》的保护规划已上报天津市,但并未被列入天津今年的立法规划。
深刻的悖论就此产生。在天津,《名城条例》下行的整体保护规划仍未实施,而依据《风貌条例》,五大道身份不明的老建筑不能得到保护。
在联名专家们看来,“只要风貌”是危险的思路,形如先天缺陷的畸形儿:只保护某一栋建筑,却不保护街区;有保护区,却没有阻挡拆迁的保护措施。“像北京的四合院,胡同是筋骨,四合院是血脉。北京的教训还不够惨痛吗?”著名文保专家谢辰生质问,“《风貌条例》下五大道已伤筋动骨,何来保护?”“风貌”下的文保死点,完全可以在“名城”的框架下得到修正。新法大于旧法,国家法大于地方法,在专家们看来顺理成章的整体保护思路,在天津却得不到落实。“天津的地方条例,打败了国家的法规,”原国家建设部外事司司长李先逵批评尖锐,“五大道的拆迁肯定是违法的。”
“五大道就要死了”
5月3日,槐树下的专家们群情激愤:天津的思路有问题,根本没有整体保护的意识。
几天之后,事关这片近百年街区历史命运的关键争议,鲜明写入了十专家的紧急呼吁书,哗啦哗啦从打印机中吐出。
它被60岁的张强小心地先包在一张花花绿绿报纸中,随后装进了“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26岁的穆森的黑包里。经由这一老一少文保志愿者,5月8日一天,紧急呼吁书抵达天津多个政府部门。
呼吁书的结尾措辞严厉:“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实施严格意义上的整体保护。”
天津至今尚未向国家两部委做出解释,拆迁却在继续。设在里弄深处的拆迁指挥部,几个房间里讨价还价的声音高亢不绝,走廊展板上贴满了各种拆迁文件和补偿标准,唯独找不到规划审批的文件。
五大道腹地的老房子命运如何?没有答案。
天津市房管局表态称,目前对已搬迁的非历史风貌建筑并未拆除,保留还是拆除,“最终要依据规划部门审批通过的规划方案来确定”。“五大道就要死了”。志愿者张强今年60岁,也在五大道里生活了60年。在他为保护津门的建筑遗产奔走呼号的20年间,以失败告终者居多,眼看着一座座老建筑从街角被拆除,破坏旋即扩展到旧城中。
在一栋老建筑的保护中,天津的志愿者创下这样的纪录:每天现场录像拍照,举报17次,拆迁叫停6次,每叫停1次,转天就拆。第6次叫停后,建筑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