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08年7月1日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简称 “名城条例”)正式实施的前几天,变故突然发生。法院、消防、医院、公安各种车辆到场,强迁开始。
贞源里地块里陶氏旧居周边数十栋建筑被拆除,友善里的6个欧式别墅轰然倒地。如今空留陶氏旧居三层灰白小楼孤零零矗立着,外人并不容易发现这一带的拆迁痕迹:已拆除的区域或被挡在围墙之内,或被草皮绿树填充,只有站在高处,才能发现瓦砾、垃圾、推土机。
小猫饭店没了,关氏旧宅没有了,流离失所的宠物到处搭窝,商号开始拆迁大甩卖,上万张照片记录了拆迁的情形。“陈氏父子旧居太结实了,拆了一个月,铁锤都砸不动”,这句民工告诉他的话,志愿者穆森至今念念不忘。
因国家文物局的介入,拆迁片中省级文物陶氏旧居得以保存,但已是遍体鳞伤。水管开裂,屋顶陷落,只有房管局的几个人留守,走到内部,更像是一个工地宿舍。“此后一片沉寂,本以为这是国家整体保护政策出台前最后的疯狂”。出乎志愿者们的预料,9月末的秋雨中,几十张拆迁评估雨后春笋般贴进五大道的腹地,小光明里、润兴里、先农大院未能幸免——正是日后专家着力考察的第三波拆迁片。
志愿者们手执国家的名城条例,找到离动迁地只有百米之遥的风貌办,对方说不知情。他们提示拆迁都在文物建设控制地带,违反文物保护法。
没过几天,河北路李氏旧居门前的白色文保牌子没了。
除了风貌办,志愿者们手持国家新法《名城条例》,持续向天津市、规划局、房管局、文化局文保处举报,要求贯彻整体保护。数十次的举报之下,拆迁照旧。
直到12月中,他们上书市委高层、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并获得批复,拆迁才短暂中止,靠着街道的拆迁公告都撕掉了。
过于醒目的拆迁指挥部搬走了,躲在了一个巷子的深处,原来大黄牌子变成了小红横幅。
今年3月,拆迁公告突然冒出来,从“拆迁评估”进化成“拆迁听证会通知”。出乎人们意料,拆迁仍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名城”说了算,还是“风貌”说了算?
《名城条例》说了算,还是按照《风貌条例》?五大道新近拆迁建筑的命运,攸关如何界定老房子的身份。
到底要2008年国务院《名城条例》中的“历史名城”,还是2005年天津《风貌条例》里的“风貌建筑”?到底要保护一片城区,还是一座房子?
国家法规与地方条例的尖锐矛盾,曾在今年猛烈爆发。
1月,国家文物局和住建部会签发文,就天津团队的举报做出批示时,多次提及《名城条例》,要求天津对如下问题向两局汇报:五大道已拆除的区域,是否违反《名城条例》?已经贴上拆迁公告的,是否违反《名城条例》?
天津市房管局给天津团队的答复,依据的仍然是《风貌条例》:五大道小光明里等并未确定为历史风貌建筑,是对非历史风貌建筑实施拆迁。
过去几年中,街巷面对推土机的威胁志愿者曾持续举报,风貌办秉承了一贯的态度:这些建筑确在历史保护街区范围,但既非文物,也不是风貌建筑,“风貌办保护的是单体风貌建筑,针对非风貌建筑的拆迁,并不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