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保护”下的动迁
“必须立刻停止这一片街区的破坏。”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简称“天津团队”)的老志愿者张强已经60岁了,他反复强调专家呼吁中这一句中的抢救意味。
理解这个“立刻”,必须回到五大道前两次拆迁风潮。
第一波拆迁风潮发生在2006年底。“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的镜头,记录了大道西北区域的黄家花园一带最初的动迁。
此前五大道的保护颇让人放心,似乎天津已从2004年的疼痛中吸取了教训。
这一年,天津举城庆祝天津卫建立600年。而就在此前的1999至2003年之间,继八国联军拆除了天津卫城墙之后,600年的天津卫内城被拆没了——一座城市正在庆祝一个被它自己消灭的记忆,至今仍令文物界扼腕。
幸运的是,九国租界和血脉一样分布的异国建筑相对完整,依旧是八国联军进入后中国风云变迁的见证。
典型者如五大道。近百年来清庆亲王载振、民国总统曹锟,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居住在五大道的中外名人逾两百,发生在此的重大历史事件诸如民国的“四大血案”亦俯拾皆是,就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而言,全国只此一处。
黄家花园非法拆迁的举报,从天津志愿者团队发出,终点是天津市保护风貌建筑办公室(简称“风貌办”)。
这个机构设在五大道的一栋紫褐别墅中,与其执法依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简称“风貌条例”)均诞生于2005年。彼时“风貌条例”曾被寄予厚望,被它保护的单体建筑会挂上“天津风貌建筑”的黑色牌子。文保界热望在国家整体保护法律出台之前,它能保护那些不在文保法名下的、无文物身份的老建筑,从而成为国内历史名城之榜样。
天津市政府认定的风貌建筑保护区域共6个,五大道位列其中,黄家花园处于边缘地带。
同在2005年前后,五大道进入《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批复》:“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好‘五大道’等历史文化街区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环境。”
除了被数百个认定为“文物建筑”和“风貌建筑”的房子,在五大道的内部散落着很多没有任何保护身份的建筑。它们身份不明,命运堪忧,但却是街道不可或缺的构成。
天津志愿者的频繁举报,并未阻止推土机掀起的第一波拆迁风潮。一部分黄家花园历史建筑群最终被夷为平地,几栋超过40层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失效的举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8年,拆迁仍未中止。
第二次风潮集于天津抗震纪念碑周边的友善里和贞源里,加起来至少有足球场那么大的准百年街区。
历史名城有了,如何保护?这是困扰中国文保多年的重大课题。2008年的“两会”上,国家层面已公布了街区整体保护的征求意见稿,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思路即“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变革之举,呼之欲出。
一旦实施,针对五大道的拆迁该停下了。千呼万唤多年将要实现的整体保护方案,将拯救五大道于水火。它成能成为五大道的救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