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济南经八纬一路一座民国时期的老别墅“长途跋涉”迁移到“新家”,曾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而这样的保护方式也成为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
参与那次行动的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专家姜波也认为,北京这个规定的出台和做法应该是个趋势。现在济南民间也有这样的呼声,但还缺少政策、法规的支持。如果有了这样的政策和法规,我们还要考虑有制约,就是要了解投资者的意图,要对其保护和利用方案进行专业的评估。
张润武对这一点也早有想法,“我们以前把很多有特色的历史建筑拆掉或改造得失去了特色,这很令人失望。以后的开发,应按照规划和专业设计进行改造、利用。政府要有一个机制,要有专业人员参与。要让专家组说了算,而不是办事处或居委会说了算。这样才能保留、保护好我们现有的历史建筑,为济南留住一些具有典型特色的历史风貌。”
政府不用投入大的资金,主要是进行规划、指导和管理,就是提供给投资者一个平台,让他们在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建设
对于此类非文物或历史优秀建筑的保留,很多人并不认为有多重要。但在专业人士眼里,如果缺少了这些看似平常的民居,其实一座城市就缺少了一段历史,缺少了承载历史的实物,这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缺憾。
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认为,济南现存的老片区、老院落和老建筑已经没剩下多少了,这对于济南的历史文化延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地上不可移动的历史街区和老建筑无疑是评定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部分。我们现在的城市缺少的不是表面化的建设,而是缺少深层次的文化建设,所以在今后的城建中,有关部门应注意对这方面的整体规划,尽量让更多的老街区、老院落和老建筑融合在新的建筑群中,并在实用功能上与当代人的需求相符合,这样才能让这些反映济南历史文化的“老物件”成为“新”的能观能用的实体。
姜波也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先有保护的想法和措施,然后才可以从资金的寻求、规划、设计和利用等方面让老建筑焕发“青春”。姜波介绍,据他接触的范围,现在很多有文化的投资者有这个想法,就是想找这样的地方进行投资,做和文化有关的产业,但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这是一个矛盾。有关部门如何在两者之间起好桥梁作用是关键。
张润武说,城市建设应有长远规划,应注意这个城市本身的历史风貌。现在有资金的人多了,其中不乏有见识、有创新思想的人,他们很多人都想在原有的创业基础上开辟新的产业,而其中又有很多人对老建筑很感兴趣,在这种情形下,有关方面就可充分利用这种意愿,对政府无暇维护和开发的老建筑进行定向出售或出租,把这些老建筑保护下来,并开发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采访中记者感到,这种保护和开发方式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刘奎还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政府不用大的资金投入,主要是进行规划、指导和管理,就是提供给投资者一个平台,让他们在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文化产业建设。市场不缺少资金,而是缺少资源。对老街区、老院落和老建筑能投资的人,一定是对其感兴趣的人,一定是对其有情结的人,这些“老东西”到了他们手里,一定不会有破坏,一定会善待它们。他们知道其价值,了解其内涵,所以在开发和利用时一定会将其变成与原风貌一致,而内在功能和审美功能则会让其变成一个新的景观。
创立一种“中而新、济而新”的设计理念,将会使老济南风貌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展示给世界
采访中,专家们还提到了一个特例———由贝聿铭先生主导的贝氏工作室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这座博物馆曾让建筑界热议了很久,因为这是中国首座,也是唯一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博物馆。新馆占地不大,但整体布局及空间处理却独具匠心,由传统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饶有新意的造景设计,有池塘、小桥、亭台、假山、竹林等,空间处理使新馆让人倍觉自然、深远、空灵,也让人感觉景致多变,观之不尽,光景常新。新馆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新馆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采用玻璃及开放式钢结构,让人可以在室内借取自然光。
新馆融汇了古典园林的丰富人文内涵,几何造型博物馆既符合现代化功能,又保留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以其因地制宜,大胆而意味深长的选址,体现、继承和创造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因循传统,但又不割裂传统,苏州博物馆俨然掀开了苏州文化艺术史全新的、辉煌的篇章。
引用这段资料的用意,是为济南的建设者们提供一个思路,一个可借鉴的先例。老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新的也并不都是坏的,如果两者能有机结合,则可创造出一种老而新、老而美的建筑和景观。
济南现在仍有很多还不能划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优秀建筑的老街区、老院落和老建筑等待修缮和改造,如果我们能借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思路,对现有老建筑进行改造,创立一种“中而新、济而新”的设计理念,将会使老济南风貌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展示给世界,而这种展示不只是简单的展示外观,更多的是展示历史文化深厚的老济南内涵。
在采访中,几位专家还提出一个共同的担忧,就是最近几年济南的拆迁力度非常大,成片的老城区被拆除,这样就使得无法计数的历史建筑上的各类建筑构件流失,比如门楼、门墩、青砖、黑瓦、木梁以及各类雕刻等,有的被直接拆毁,有的不知所终。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这些东西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而我们在建设和修缮老建筑时,这些东西是最好的材料,如果能充分收集、利用好这些材料,既可节省大量资金,又可使被修缮的建筑基本符合老济南风貌,而不是一种“修旧如新”的四不像。据说,现在已经有几家民营机构和个人在注意这些老建筑材料的收集,但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从现在开始,在所有的拆迁中,有关方面应注意老建筑材料的收集与保管,以待日后重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