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子大,基础差,困难多,是目前我市旧城改造的基本现状。如何让旧城区老百姓尽快改善居住环境,最近市建设局围绕城市建设跨越发展的目标,把“旧城区、城中村、棚户区”的成片改造作为“民心工程”的切入口,进行专题调研,并即将出台多项措施来加以实施
量大面广 任务艰巨
目前我市旧城区主要包括双井路、中华路、长江路北侧、西津渡以及鼓楼岗五大片区,总面积80.3万平方米,改造需拆迁房屋面积48.4万平方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古运河以西、和平路以东、长江路以南、宝盖路以北的区域内,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常住人口约7.5万人。特别是大西路、京畿路、伯先路一带,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明显滞后,而且道路狭窄,排水、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绝大多数民居以棚户区为主,密度高、设施陈旧、险情隐患严重。而目前存在的“城中村”共有44个,涉及京口区、润州区、镇江新区和南山风景名胜区,总户数5208户,总人口约14419人,总面积约500万平方米。目前,市区主城区上世纪80年代以前建造的不成套房和平房,总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37.93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14.65平方米。其中,棚户区总建筑面积达49.73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市政基础设施差的西部老城区,居住人口13111户、3.4万人。这类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由于建造年代久,室内基本无厨卫和燃气设施,电线、上下水管网普遍老化,房屋破损严重,已无维修价值,一旦遇到地震、台风、暴雨的侵袭随时可能发生不测。
找准问题统筹规划
目前我市旧城区改造突出问题有三:一是规划尚未完全到位。虽然编制了《镇江古城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江西津渡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整治规划》《伯先路历史街区保护改造规划》等规划,但并没有细化到每一改造地块。二是项目化运作难度较大。过去改造主要是点、线改造,先搞道路、广场等公用设施,但对道路两侧和广场周边地块的拆迁开发不同步,导致周边地块改造建设成本迅速上升,挤压运作利润空间,对成片改造产生了不利影响。三是基础欠账多改造成本大。旧城区范围内的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差、破损严重,加之所属地区距离商业中心较近,地价房价水平导致改造成本高。
针对旧城区改造的突出问题,市建设局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分级负责”的改造模式;明确了 “三个结合”的工作要求,即与践行科学发展观相结合,与新城市建设相结合,把科学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改造相结合;提出了“三个统一”的思想,即把改造区域现有居民向新城区集中,实现对改造区域居民的统一安置和重组;对改造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实现统一规划,重新开发利用;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与改造建设相结合,实现统一建设和管理。
加快改造稳步推进
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大西路、山巷等片区道路,新建了山巷广场、望京天地等一批公共配套设施,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直管公房、零星危旧房改造。仅2004年至2008年五年共计完成353处、67292平方米,投入资金1163.61万元,使1620户、4400人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但是,从整体情况看,改造的步伐还不快。加快旧城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关系到广大市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到镇江发展新跨越目标的顺利实现,更关系到我市城市形象和地位的提升。
今年已经启动了双井路、中华路、西津渡和长江路北侧约79万平方米的改造,烈士路片区约1万平方米计划于明年启动。城中村改造计划为:2009年,完成庄泉村、新华村、八角亭地区3个“城中村”的改造试点;2010年,完成建成区范围内的全部“城中村”改造,完成改造后地区道路、通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改造,市容市貌有较大改观;2011年,将改造后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实行统一的社区管理模式,原“城中村”地区完全融入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