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民居保护面临多种难题
在王家大街,记者看到,仅存的古建筑除了少数保存完好外,大多数均破败不堪。河边一幢四进老宅,门、廊柱已全部倾斜,厅堂的横梁被一根根木料支撑着,西边门廊已坍塌……
记者得知,散落在乐平各地的古民居产权基本上是私人的。以涌山镇为例,境内遗存的各类古宅有数百幢,大部分由私人继续使用。这几年,文物管理部门只对非私产的文物进行了统计,属私产的文物还没有普查和认定。许多零散的古宅也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因为很多古宅的所有者拥有处置的权利,地方政府无权干预买卖行为,同时也无力提供修缮、维护。涌山镇一房主介绍,他家的古宅每年的维修费达2000多元,家里承担不起,政府又不出钱,与其看着它坍塌,不如卖掉。
同时,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居民开始建设新居,老建筑被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房所取代,古建筑的整体性也遭到破坏。
■ 专家称古建筑应就地保护
整体搬迁、“异地保护”是近年来文物保护方面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但对于乐平涌山徽派古宅而言,这样的措施并不可行。有专家认为,徽派建筑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气息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徽派古宅与它所寄身的土地几乎融为一体、无可拆解,没有当地的山水依托,古民居就缺少了一派天成的气韵,就成了无所依傍的孤立文化标本。
江西师大文旅学院历史学教授梁洪生认为,古建筑一旦离开其赖以生存的乡土、家族环境,搬往一个风格迥异的新环境,就失去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异地保护古建筑是不可取的。他说,保护古建筑不应局限于建筑物本身的维护,更应该建立一个有效机制来防止、扼制集体倒卖古建筑的行为,对古建筑应就地保护。
■ 记者手记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乐平市又新发现了不少古建筑,并一一登记在册。乐平市博物馆副馆长余庆民告诉记者,文物部门最近拟定了五年维修规划,预算维修资金1900多万元,将对2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
乐平古宅数量众多、分布零散,由于不具备文物保护的身份,对它们实行有效的保护开发的确存在不少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睁着眼睛做“败家子”。那些没有纳入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当地商人决定出资保护,虽然目前还没有资金上的保证,但对这些“命悬一线”的古建筑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