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临江门的中英联络处旧址
1月22日一大早,渝中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达应建和她的3名同事一起来到枇杷山公园,为大坪七牌坊的20块石碑寻觅新的安置地。
此刻,等待她们寻找新家的20块石碑,正躺在离大坪公交车站不足20米的千年古道上。古道周围的民房,已经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化为尘土。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仅次于解放碑的购物中心,作为2002年即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七牌坊,也不得不因此“挪窝”。
不只是七牌坊,在2008年重庆危旧房改造过程中,有着相同命运的文化遗产还有许多。这些饱含城市文化底蕴的遗迹,正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中,面临着命运转折。
一方面,危旧房改造工程作为民生工程,关乎民众福祉和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危旧房改造涉及的大规模拆迁,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成为考验决策者的一道难题,重庆正在寻找这一难题的破解之策。
七牌坊石碑的命运
1月22日下午,大坪正街车水马龙,一片拆迁中的居民楼格外显眼,附近的危旧房在机械臂的挥动下多数都成为一片瓦砾。
66岁的居民陈大翠背着刚买的年货,沿着瓦砾中的古道艰难穿行,这条路她已经走了大半辈子。古道旁林立的每块高约5米、重约6吨的高大石碑,正是区级文物“七牌坊碑记”。
“我20多岁时就知道这里竖着的是贞节牌坊,清朝时立的。”陈大翠说,她几乎每天都从这里经过。这段不足300米的路上,原先有石碑25块,已有5块碑在数年前被搬迁到湖广会馆等地,现在只剩下20块,如今它们都面临搬迁的命运。
事实上,七牌坊石碑并不全是陈大翠所理解的贞节牌坊,还有不少是反映重庆独有的巴渝文化、移民文化等特色的碑铭。“更重要的是,石碑所在的古驿道是重庆古城通往成都的必经之路,是重庆历史的见证。”达应建说,这是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今,这条古道和两旁的石碑所在地块,已经在新的城市规划中迎来新的使命,它们将不再是展示重庆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而是一个集文化、休闲于一体的购物中心。
达应建在枇杷山公园寻址前,曾考察过佛图关公园。眼下,她们正积极说服枇杷山公园接收这些巨石。
达应建告诉记者,渝中区还有大量未被挂牌保护的文物,与已被授牌的七牌坊一样划入了拆迁范围。这些文物多数是在2007年9月开始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至2008年底新发现的文物点就有70多处。由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期五年,一大批隐藏在居民区等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可望不断被发现。危旧房改造工程将进一步推进,一些未经政府授牌的文化遗迹,其保护工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