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重庆市文物局副总工程师
吴 涛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
邓 平
文物保护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
重庆日报:文物保护一直是媒体和公众比较关注的,您认为重庆的文化遗产主要有哪些特点呢?
邓平:大家比较认可的主要是三类:巴渝文化、移民文化和抗战文化。巴渝文化孕育了重庆3000年的文明,但这方面的遗产已经不多了,保存完好的只有巴蔓子墓等少数几个点。移民文化遗产主要指湖广会馆一类。抗战文化就多一些,而且现在新发现的大部分也是抗战文化遗址,这也是重庆独一无二的,应该好好地作为重庆的特色来保护。
吴涛:重庆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在国内也是有地位的。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其中对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进行排名时,重庆被排在第一,这说明重庆文化遗产有很多值得发掘的地方。
重庆日报:这样看来,重庆的文化遗产“家底”还是很殷实的。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媒体的呼吁,也是想保护好这份“家底”。您觉得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什么?
吴涛:主要有4个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到位,喜欢把拆迁区内的文物当成拆迁的负担、城市建设的累赘,事实上文物保护可以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跟绿地等搭配起来,形成很好的城市景观。
其次是管理方面有问题。现在历史文化建筑有60%左右不是文物部门在管理,比如抗战时期美国驻华使馆现在市急救中心,苏联驻华使馆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还有一些在教育、国土房管等部门,政出多门。同时,规划、建设等部门也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还没有全市统一的协调机构,力量没有有效整合。
第三是经费不足。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越来越广,但经费增长没有跟上。
第四是保护的思路不开阔,创新的意识不够。这造成很多事情久拖不决。南岸区把“法国水师兵营”项目交给开发商时,很多人反对,但现在成了一个成功的典型。只要我们管好了规划,企业按主管部门要求开发,不改变文物的文化环境,就能够既保护好又利用好文物。
重庆日报:您说文物保护可以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就是说危旧房改造和文物保护也并不矛盾?
吴涛:是的,文物保护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立面。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辩证地看。处理好了,危旧房改造就能与文物保护相得益彰,保护文物也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
重庆日报: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吴涛:关键是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比如某一地块规划为居住用地,那么开发商可以将地块内的文物与绿地或水系等结合,打造一道别致的景观,这就反而会成为这一项目的卖点。既保护了文物,企业和附近居民又能从中获益。
重庆日报:但是,如果过多地让企业参与,会不会让开发利用变了味呢?比如前不久某旧址被使用者开发为洗脚城,就引起了很大争议,有人认为开洗脚城不尊重历史文化遗产。
吴涛:关于旧址变洗脚城一事,其方案事先并没有征得市文物局的同意,我们知道后也积极与对方沟通,对其内外的布置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春节之后再组织验收,不合格再要求整改。类似的问题需要主管部门加强管理,比如与开发商在合同文本中事先约定不能改变文物的文化背景,对其具体方案进行审查等等。
邓平:我认为,关于文物保护,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恕我直言,2002年版的《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谁使用,谁保护”原则已经快过时了,我一直想提议修改《文物保护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应该在文物保护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利用,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保护性破坏”,特别是没有专业力量参与时造成好心办了坏事。比如前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柱子本来是欧式罗马风格的,是石头的原色,但现在粉成朱红色,成了中国的传统风格了,有点不伦不类。在这些方面,政府也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