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精美的历史建筑正在被拆迁,专家直喊“心痛”。一路匆匆,街边还见到不少有模有样的老建筑,都被写上了粗糙的“拆”字。希望有关职能部门尽快对这片拆迁工地可能存在的、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细致考察和评估,切莫暴殄天物。
焦点链接
三山会馆大修竣工
记者在昨天的采访中获悉,三山会馆大修竣工了。
建于清末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的三山会馆是上海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上海唯一保存完好并对外开放的会馆。这座四周护有高约10米红色清水砖面围墙、院落开阔的古建筑,原是福建水果商人营建用以聚会和奉祀天后的地方,故又名“天后宫”。
三山会馆恰好位于世博园区的北大门。此次大修,由市、区两级政府拨款,耗资200多万元,历时半年。
乍一看,三山会馆好像没有修过。专家介绍,这是因为遵循文物建筑修旧如旧、原状修复的原则,刻意做成的效果。本次大修对会馆1700平方米风化剥落的清水外墙用专门的古砖修复材料修复,并涂了德国古建筑专用防水保护剂。全面加固或更换了受白蚁虫害、腐烂、开裂严重的梁柱门窗和楼板。对馆内木雕饰件全面修复、补缺并鎏金,用去金箔5万张。重新铺设了大殿及东西小厅的地砖。古戏台也再现了当年风采。据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这里将每天上演昆剧。
三山会馆东侧还要兴建上海会馆史陈列馆,晚清老会馆将成为浦西世博园区的一大文化亮点。
焦点快评
拆老房子要先评估文物价值
深入老城厢,就像逛古玩地摊市场,时常能淘到“宝”——优秀的历史建筑。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宝”我们常常是在拆迁的时候才发现。有的“宝”被保下来了,有更多的“宝”灰飞烟灭了。如果没有具有责任感的市民呼吁,上海就不会再有钱业公所。如果再晚一些,我们就再也看不到陆伯鸿故居和沈家大宅。
老城厢的豪宅非常低调,外观普通,却很“内秀”。老城厢的豪宅常常被包裹在各种破烂不堪的违章建筑中,直到被拆得只剩下骨架子了,才发现是有年头的老古董。
有关职能部门只有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深入,才能淘到老城厢的“宝”。
老城厢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是上海都市文化的根。经过了一次次的历史磨难,老城厢还幸存了一些历史建筑,可以让我们依稀追索,温故知新。上海把老城厢列为“历史风貌保护区”,不是要建一些仿古建筑装门面,而是要保护好那些劫后余存的真古董,保护好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
文章好写事难做,老城厢有老城厢的难处,老百姓居住环境要改善,历史风貌也要保护。这就要看我们的智慧了。同样是老建筑,为什么在别的地方是财富,而在老城厢就成了 “麻烦”了。
我们应该制定一个法则,拆迁老房子(尤其历史风貌区的老房子)之前,必须先由文物管理部门进行文物价值的评估。更好的是,在做旧区改造规划的时候,就先进行详细的文物普查,把那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和区域保护下来,拂去尘垢,精心修葺。它们一定会报答我们,会让上海更有魅力。就像刚刚修缮好的三山会馆,将会让世博园区的北大门具有别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