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篇的历史街区思考中,无论是朔门街的商业与文化之争,还是五马街的形韵之辩,值得欣慰的是,这些老街区依旧存留。相较之下,同为市区四大历史街区的庆年坊街区,就没那么幸运了。
2002年,市区信河街改建拓宽工程开始,位于其西侧的庆年坊、应道观巷等老巷弄,一再为道路拓宽、安置房建设让道。时至今日,当记者冬夜重访庆年坊,看到的是巷口工地灯火通明,拓宽后的信河街车流不息;了解到的是仅300多米长的庆年坊,已被拆去60多米,而街区内其他老巷,有的甚至已被拆掉了大半。
当城市建设的推土机一再紧逼,庆年坊这样的老街区,如何才能保留一席之地?这正是历史街区保护的本质命题:历史街区与城市建设,能否和谐互动?
一拆再拆,
庆年坊风采不再
2002年,是鹿城区莲池街道庆年坊居委会骄傲的一年,却也是失落的一年。
这一年,创建文明城市的工程铺展开来,老旧的庆年坊得以重施粉黛——天线地埋,管网疏通,街面修饰……修饰后的庆年坊独特别致,古色古香。
“老街老巷老房老人,这样的特殊环境是我们社区的弱点,却也是优点。”居委会一位负责人介绍,凭借历经百年的古宅庭院和无法抄袭的文化积淀,他们在这一年先后推出了“主题街巷”、“特色庭院”等文化活动平台。“像庆年坊,因宋朝时这里学风酽酽,书声悠悠,我们命名为读书巷;珠冠巷因明朝这里以巷为市,崇奉诚信为本,我们赋予它为‘诚信巷’。”随后,“特色庭院”也粉墨登场,“庆年坊26号是‘诗词院’,14号是‘曲艺院’……”历数间,当年墨香满地的庆年古坊如在眼前。
是的,当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庆年坊当年不仅有曲艺院、诗词院等场所,还有温州唯一的古诗词吟唱队,有鹿城首家社区诗刊《庆年诗苑》等等。以庆年坊为轴,周边巷弄还构成了一道由书画廊——摄影廊——民俗风情廊组成的文化风景线。老巷古韵彰显,成为我市第一批精品街巷。
但是,也正是在这一年,城市发展的滚滚车轮碾到了此处。
“说要拓宽信河街,所以庆年坊东边巷口的1号到13号、2号到22号被划为拆迁范围,‘曲艺院’正好在其内。我们花了那么多的心血和精力,拆迁的来画一条红线,说拆就拆了。还有珠冠巷,一拆就拆了一大半。”居委会该负责人无奈地说。
是的,无论街巷记忆如何古老生动,在推土机面前却不堪一击。而相比这位负责人对拆迁的历历在目,当记者联系当年负责拆迁的一些单位时,不少经手人对此甚至仅留极为模糊的记忆,不免更令人为老街逝去的脉络而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