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是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边陲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留存着许多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建筑。这些建筑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弥足珍贵。随着齐市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原有的历史建筑大部分已被拆除,残存的历史建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以法律手段保护好现存的历史建筑,为全市人民及后代子孙留存珍贵的文化遗产尤为必要。2005年8月1日,《齐齐哈尔市保护街区和保护建筑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齐市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标志着齐市的保护街区和保护建筑工作步入了统一规划、依法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新阶段。
立法是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的基础
依法保护,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及其潜在价值的需要。齐市是北方历史古城,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建筑和街区,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是齐市城市发展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历史风貌建筑和街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提高齐市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进齐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因此,齐市《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为保护街区和保护建筑的整体维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科学规划是实施保护的前提
保护好城市发展历史的文脉,首先要保护好那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不是简单的保留,而是单体与群体的有机统一、点与面综合平衡、功能提升与形态设计同时并重,把历史文化沉淀与时代特征完美结合,进行推陈出新的现代化改造。这就要求规划部门积极做好保护规划,把齐市保护街区和保护建筑的法治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要以强化特色、优化空间、美化环境为目标,把齐市有价值的建筑和街区都纳入到保护范畴,结合周边建筑和环境综合整改,形成错落有致、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城市形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让城市的文脉对接现代文明。
发展利用是有效保护的出路
每个建筑都有历史的印记,有着自身特定历史发展的特点,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本思路,尊重历史,保护好建筑和街区的历史风貌,妥善处理好改造与保护的关系。由于历史久远,大多数老房子和老街区已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整合市场作用和社会力量的运作机制,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保护性开发新路。积极整饬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周边环境,采取拆违、修缮、修复、改造等措施,使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焕发青春,发挥其应有的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积极开发以老建筑和老街区为内容的旅游资源,扩大市场运营的范围,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抢救挖掘是持续发展的核心
历史建筑背后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无法复制的历史文化元素,它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逝在人们的视野,湮没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如不抓紧抢救挖掘,势必会永远消亡,因此挖掘老建筑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挖掘未引起重视的老建筑成为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要调动全社会力量,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保护建筑征集工作,采取走访、踏查、征集、普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群众举荐的老建筑认真挖掘人文、历史风情,将有保护价值老建筑纳入保护名录,予以依法保护。
强化管理是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
齐市于2005年1 2月已向社会公布了第一批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名录,并依法挂牌保护,从法制方面进行保护,使得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同时,对那些暂时未列入保护名录的老建筑,通过悬挂宣传牌,予以警示与保护,增强全社会保护老建筑的意识。建立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和计算机管理。与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产权人、承租人或管理人签订保护协议,落实保护责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保护老建筑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在全社会营造保护历史建筑光荣,破坏历史建筑可耻的氛围。要严厉查处各种违反法律法规、破坏保护街区和保护建筑的行为,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既是历史传承的宝贵财富,也是历史的重负。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不仅需要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更需要树立全面、协调的发展观,营造浓厚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既需要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与不懈努力,更需要市民群众的理解和配合。珍视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坚持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发展利用、抢救挖掘、依法严管的原则,使齐市保护街区和保护建筑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机结合,真正体现魅力鹤城的风采,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为后世子孙留下这道弥足珍贵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