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谈到城市“塞车”时说:可不要小看这件事!一个城市搞得再好,只要一塞车,情况就变了。反过来,一个地方车行很快,办事效率就高。如果通过努力,重庆真能建成“不塞车”的城市,将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新华网》8月3日)
在重庆生活的人都有一种“经验”,那就是出门要把“塞车”的时间准备下来,本来一个小时能办成的事情,就要准备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大量宝贵的光阴就在这没完没了的“塞车”中浪费了;一个城市的综合效率,也就在这种“塞车”中被抵消了。
城市“塞车”现象之所以出现,虽然有经济节奏加快、车辆增多、交通资源不可能无限增加的因素,但它与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不高、开车一族交通法规意识淡薄,市民秩序观念不强也有重要关系。在城市街道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市民过马路随意闯红灯、司机见缝插针乱超车、公交车辆为超速超载任意停车搭客、特权车横冲直撞等等现象。很多时候,“塞车”完全是人为造成的。这些不良现象不仅影响了交通安全,耽误了别人也耽误了自己,更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
我们常常羡慕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交通,但其实就硬件建设而言,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道路设施并不比我们先进多少,它们也会发生“塞车”现象,但人家即便发生“塞车”,公路中的车辆行人一般都井然有序,易于疏通,不容易出现“一塞就死”的情形。其中的差别,首先在于人家的交通法律意识。这也间接说明,一座城市是否经常出现“塞车”,“塞车”是否严重,并不完全取决于道路资源的多寡,只要当局加强管理力度,严管重治; 只要全体市民都能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和社会公德,不说杜绝“塞车”现象,起码要比现在的情况好得多。
只有“畅通城市”才是“健康城市”、宜居城市,也才是美丽和快乐的城市,对人才和资本有吸引力的城市。重庆要建设“不塞车”的城市,除开市民观念与交通管理水平要跟上外,还需要在交通布局、道路规划、管理体系上加强综合配套,完善科学决策程序。这样软硬件齐上,我们距离“不塞车”城市的美好目标,才会近一些、再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