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郑州将会更加美丽
新华网河南频道8月6日讯 大河网-大河报报道:郑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穆为民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目的还是为郑州市民提供漂亮、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我们希望能得到市民的理解。”
阅/读/提/示
郑州,郑州,天天挖沟。多年饱受困扰的郑州人对挖沟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但今年10条主干路的集体“精品整容”,重新勾起了郑州人对挖沟的抱怨——这毛病咋就改不了呢?
对于郑州这样的城市,从某些方面说是“孤立”的,放眼全省,难以找到和郑州具有同等实力的中心性城市,因此大规模的人口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向郑州市会集。这就好比给3口人做饭,只需要一个小锅;给10口人做饭,就得换个大锅;若是给100人做饭,就只能建个食堂了!大规模的人口增长让郑州市不得不对城市基础设施频频“扩容”,于是就造成了频频挖沟的局面。所谓的精品街整治,原因也在于此。
8月4日,记者采访了郑州市委常委、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穆为民和郑州市规划局局长、10条精品街综合整治指挥部负责人高峰,两人不仅回答了记者对精品街整治的种种疑问,而且还就城市建设思路的一些转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穆为民说:“城市建设阵痛频发,很多情况下是不得已而为之,目的还是为郑州市民提供漂亮、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我们希望能得到市民的理解。”
同时改造源于“长痛不如短痛”
2005年,郑州市提出精品街整治的概念。此后精品街几乎每年都要出现在市政府的工作计划中。虽然规划了10条精品街,但由于种种原因,精品街工程一直没有完全实施。2007年,花园路、中原路、未来路进行了路面、地下管线的综合整治工作。今年7月1日,10条精品街全面动工,除了上述3条路,其他7条道路均需要破路,对管线进行整治。
为什么市政府要如此集中而不是分批逐条地对10条主干路进行整治呢?这样不是可以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吗?
穆为民告诉记者,这次精品街整治实际上是对以前精品街整治工作的延续。郑州市经过数十年的扩张,目前城市的配套设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城市功能急需提高。城市管线的主干网基本都位于这10条道路以下,要想提高郑州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必须对这些道路的地下管线进行提升和改造。
市政府也曾考虑分批改造,每年上两条路,但这样需要持续5年的时间,这对市民是个长期的影响,所以决定“长痛不如短痛”,集中整治,尽快完工,同时采取各种保通、环保的措施,把对市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从7月1日开始,对金水路、建设路、嵩山路、紫荆山路、东西大街、郑汴路、经三路、花园路、中原路和未来路等10条市内主要干道进行综合整治。
如果说以前的郑州市是简装的话,现在则是精装修。除了改造雨污水管网,对自来水、天然气、热力管网进行升级扩容外,这10条道路将增设公交港湾80余处,增设停车场、停车泊位,提高人行道铺装材料档次,改善沿线单位入口环境,完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设置,丰富道路景观,优化道路断面,增设现代化的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如电视监控、信息诱导系统等;新增、改造街头园林绿地;完善管网系统,提高管网标准,明线落地。精品街改造完后,一定会给市民提供舒适、美观、功能完善的生活环境。
改造目的一:提升自来水水质
不少市民可能发现过,从自家水管流出的自来水存在发黄、有异味的情况。许多人对自来水公司生产的自来水水质提出质疑。事实上,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生产的自来水水质完全达标,甚至达到了直接饮用的标准。之所以出现自来水发黄有异味的情况,是因为自来水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了来自管道的二次污染。
据了解,1998年以前,郑州的自来水管网使用的主要是铸铁管、普通钢筋混凝土管和镀锌管,这些管道年代久远容易锈蚀结垢,不仅严重影响了水质,而且输送能力也逐年降低,容易出现渗漏、炸裂、爆管等情况。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容易发生爆管的多是口径300毫米以上的自来水管道,而郑州市口径在300毫米以上的自来水管网有600多公里,其中200多公里存在超期服役的情况。这些超期服役的管网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五十年代铺设的,这些管网多铺设在老城区内,所用材料主要是灰口铸铁管和水泥管,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比较小,管材质地相对脆弱。天气变化、载重车辆运行、路基塌陷等原因都可能造成这些管道爆管、漏水。”
“10条精品街的供水管道改造后,沿线的自来水水质将得到大大改善。”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工程公司经理常崧鹏介绍,“这次改造统一采用新型带水泥砂浆内衬的球墨铸铁管道,这种管材强度高、柔性好,承受内部压力和外部冲击力大,抗腐蚀性好,寿命长,可进一步提高市区管网供水能力,改善供水水质,降低爆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市民用水将更加安全、健康。”
这次整治,除了自来水管道外,天然气管道、热力管道,也进行了改造扩容和部分整修。
改造目的二:大幅提高排涝能力
近年来,郑州市频遭大暴雨的袭击,脆弱的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屡屡被市民诟病。7月13日晚到14日凌晨,郑州下了一场3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瞬间,郑州变成了水城。几乎每次暴雨,都像是一场噩梦!这次精品街整治中,对10条主干道的排水功能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
以东西大街为例,改造前,雨水管径为60厘米~80厘米,而在改造后,雨水管道自上而下的管径越来越宽,由80厘米,逐渐增加到1.2米,最终增加到1.5米。平均比过去扩大了一倍。
“许多市民认为,下雨时,路面不应该有积水,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雨下完后,应该有个退水期。”高峰说,“郑州市现有雨水管网的设计能力太低,一旦遇到大暴雨,就会出现积水现象。上次的特大暴雨远远超出了市政设施的排水能力。按照行业标准,如果降雨量在35毫米以下,积水在两个小时以内消退,则说明排水设施符合标准。现在郑州的雨水管网是可以满足这个标准的。”
高峰告诉记者,市区道路积水的原因非常复杂,因为雨水排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地面—雨水口收集—雨水管涵—沟渠—河、湖组成,其中任何一个下游系统的排水不畅都可能造成地面积水,而郑州市原有的排水系统设计能力非常低,整体老化严重、淤积堵塞严重,单纯的积水点改造虽然符合规划要求,但有时只能缓解积水,而不能彻底解决。郑州市原有雨水管道设计标准很低,基本上为一年三遇或一年两遇,只有通过系统的全面改造,才能逐步解决积水问题,这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做到的。此次精品街改造后,雨水管道的排水能力与全国省会城市相比,已属于中高水平,可有效提高城市雨水排放的安全性。
改造目的三:还人行道给行人
近年来,城市道路改造,几乎都以拓宽机动车道为目的。在红线宽度有限的情况下,只能牺牲人行道,加上各种附属设施也往人行道上安置,导致现在的人行道越来越窄,有的甚至完全消失。而在这次精品街改造中,人行道将还路给行人。
嵩山路中原路至建设路段的东侧,除了机动车道就是自行车道,仅剩的一点空间又被花坛占据。行人在躲避自行车和电动车的同时,还要时不时地登上花坛走一段。昨日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花坛已经被拆除,变化为3米多宽的人行道,工人们正在铺装人行道板。同时嵩山路与中原路、建设路交叉口的警亭也被拆除。
穆为民告诉记者:“十条道路都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行道的附属设施,比如警亭、报亭、IC电话、信息栏、广告牌等,
拆除各种违章设施,沿线还要增加一些游园、绿地、休闲座椅等,改善市民步行出行的条件,让大家走累了还可以歇歇脚。”
人行道的变化,显示了政府部门在思路上的一些变化。高峰认为,机动车道越宽越平,反而会刺激机动车的增长,拓路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汽车的增长速度。今后,郑州市的道路改造不会再以单纯拓宽机动车道为目的了。改善步行条件,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才是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根本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人行道改造在进行专家论证时,出现了许多争论。有专家建议,在沿线增设一些活动场地,比如羽毛球场、篮球场等。有的专家则认为,主干道上车辆众多,空气质量差,不适合进行体育锻炼。最后,指挥部决定在一些绿色植物集中,能改善空气质量,适合进行体育锻炼的游园、绿地内,适当设置运动场地。还有专家提出消火栓要入地。但指挥部征求了郑州市消防支队的意见后,认为消火栓入地后,会给消防工作带来不便,甚至会贻误最佳的救灾时机,因此还保留消火栓露出地面的现状,只将妨碍步行的消火栓挪到不影响出行的位置。
改造目的四:让便民设施更便民
许多道路附属设施的设置都是为了方便群众,但许多设施的便民功能正在弱化,广告功能反而越来越强。路名灯箱、公交站牌、公用信息发布栏、郑州公安法制宣传栏……便民信息少得可怜,商业广告占去了大部分的篇幅。这次改造,道路附属设施将不允许再发布商业广告,违章占道的将被拆除。
高峰告诉记者,这次对道路附属设施的整治着重提升其便民功能。按照设想,新型的路名牌仍将采用内透灯箱式。现有的商业广告全部撤销,而用来发布能够显示众多便民信息的地图。地图上将标明公厕、派出所、公交车站、长途汽车站、地铁出入口、医院、急救中心、沿街重要单位等。现有的公交站牌体积过大,现有的商业广告也计划撤销,而用于发布与公交线路有关的信息。
改造目的五:拓宽东西交通瓶颈
郑州的路就像两个口口相对的“啤酒瓶”,瓶口处最窄,通过最难,这是困扰郑州交通的首要问题。
在金水路这条郑州市东西向交通主干道上,横跨的京广铁路桥和陇海铁路桥就是郑州交通的“瓶口”。现在这一瓶口将被扩宽,金水路的车速也可大幅度提高。
记者从金水西路综合整治项目部获悉,金水路下穿京广、陇海铁路箱桥将实施扩孔工程,改造完毕后,此处路段的宽度将由目前的40米拓宽至48米。项目部负责人说,金水路下穿铁路的箱桥,受客观条件制约,相对狭窄,这次综合整治期间,政府已决定将这一路段拓宽,初步拟订的方案是,把现有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改造成机动车道,再新开辟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在该路段两侧将扩孔建设新的行车道,解决该路段拥堵问题。规划的金水路机动车道,时速将达到60公里,成为市内的快速路。
打通交通瓶颈,在其他精品路上也有考虑。郑汴路上现有的郑汴路熊儿河桥年久失修,承重有限,无法直接扩宽。现状仅有4个车道,通行能力非常弱,使该桥成为东西大街至郑汴路东西向的交通主要“瓶颈”。本月15日,东西大街—郑汴路综合整治工程项目部将开始重新建设一座新桥。为了不影响附近居民通行,项目部计划在现有郑汴路熊儿河桥旁边搭起人行便桥,但机动车辆必须绕行。同时,现有旧桥拆除重建新桥。整个工期预计为70天。目前新桥设计方案已经确定,新桥宽41米,机动车道为双向6车道,两侧为人行道。新桥建成后,将极大缓解该区域的车辆通行状况,并增强熊儿河的泄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