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袋斜街属于西城区辖境,是北京城里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斜街的东口是地安门外大街,矗立着“烟袋斜街”牌坊,西口紧邻银锭桥头。全长大约只有300米。
根据明朝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烟袋斜街当时称“打鱼厅斜街”,可能当时后海的水面要比现在大多了,是个打鱼所在。又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清乾隆时期这条胡同称“鼓楼斜街”,毕竟距鼓楼近在咫尺之间,但我估计此时的后海水面已经明显萎缩。清末时候,改称现在的名字——烟袋斜街。
有人说,烟袋斜街的得名是因为这条街像个大烟袋,东口是烟袋嘴儿,西口转向南边的银锭桥是烟袋锅儿,而整条街道就像烟袋杆儿。究竟是不是这样,实地勘验一下便知。据我现场行走的过程看,这个说法有些胡扯,实际上烟袋斜街的形状很像个拐棍儿,说它像烟袋,名不副实。另一种说法是在清朝中后期,这条街开了很多贩售烟袋的商铺,因为当年居住在北城的旗人有抽大烟袋的嗜好,久而久之,烟袋斜街的名字被叫开了。我认同这个说法。据记载,烟袋斜街上当年有一家“双胜泰”的烟袋铺,在门前树了一个五尺高的木质大烟袋作幌子,曾因此名扬京城。这么看来,烟袋斜街作为商业街的历史久矣。
烟袋斜街上的烟袋铺随着清朝的没落已经遁迹很久了,后来的烟袋斜街之所以闻名的原因是古玩业的发展。北城一带,明清两代是仕宦居所聚集之地。到民国时候,靠变卖家产祖业过活的败家子们养活了这里的古玩行业,并且使得鼎盛时期的烟袋斜街可与琉璃厂齐名。新中国成立后,烟袋斜街上的古玩铺又延续发展了几年,渐趋衰落。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忽然又蓬蓬勃勃起来。当时的烟袋斜街比现在要狭窄得多,两边全是地摊。2000年前后,这里出现了许多的酒吧和民族工艺品店,渐渐的,成为这里的特色。
现在的烟袋斜街经过拓宽和改造,漂亮了许多。两侧的仿古建筑修葺一新,鳞次栉比。但是,商铺的数量明显减少了很多,而且很杂,东口里面主要以酒吧和咖啡店为主,西口里一直到中段则以经营手工艺品和古玩收藏品为主。
到烟袋斜街行走,除了其特色商业与酒吧之外,还有个地方不可不去,那就是广福观。明天顺三年(1459年)由一位彭姓太监所建,清代曾改“孚佑宫”,民国后改回原名。广福观位于烟袋斜街的西段路北,坐北朝南,山门三间,前殿三间,配殿东西各三间,后殿五间,前有月台。西跨院称“白云仙院”,有山门、前殿、后殿及配房。观内曾有明天顺四年(1460年)立的重修广福观碑,现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广福观一度被改成酒吧,还经营过道家菜,如今被关闭并加以修缮,不久将会对外开放。
广福观的命运要好得多,在烟袋斜街上,最不幸的是龙王庙,原在鑫园澡堂隔壁,面积不大,仅6平方米余,但庙前之井颇有来历,《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元大都某斜街里的一口铜口铜帮的井即指此井。传说此井是专为镇住什刹海中的猛龙而建,故用铜口铜帮。此庙最后由奎家老夫妇主持,每逢初一、十五和传统年节仍有香火,但老夫妇死后再无人打理。久之,庙拆了,井填了,后成了浴池堆房。如今,难觅古井遗迹,但我们应该知道,它曾经真实存在过650余年,毁于现代。
○四方北京何来斜街?
北京乃帝王之都,其气度体现在一丝不苟的城市规划中。然而,就是在这四四方方的都城里,为什么偏偏会有一些不规则的小街?
今天北京城的格局,设计于元朝的大都。当时,元朝统治者按照方位,对都城进行了严格规划,因此北京的街道大多呈东西南北走向。但就在这些横平竖直之间,也枝杈般地点缀着一些斜街。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辽金以前的都城中心在今北京城西南的宣武门到广安门一带。金中都焚毁之后,元大都位置向东北方向移动,但金中都仍不失为文化中心。据说,许多文人雅士仍旧喜爱出城郊游,为抄近道,便走出了一条条的斜街,这也是前门外的斜街大都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原因。
还有人认为是因为古代的北京多河道,河道、湖泊随水成势。于是,沿河、湖出现的街道自然就成了斜街。今天,北京多数斜街名中,还与水有关。例如西单附近的东斜街与西斜街,中间就有甘石桥这一地名。而宣武门外有上斜街、下斜街,上斜街原本也是一条河流,称为银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