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治理雾霾方面又有新动作。目前,国家和北京气象部门正在研究北京的城市风道,并在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将有专门阐述有关城市通道的章节和内容,预计这项结果将于今年年底发布。
北京市环科院生态与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刘春兰介绍,针对社会关注的城市风道,有关方面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地区要设主导风向的通道,这些通道又如何维护等。“这也是北京首次系统性和全规模地进行相关研究,以前仅局地性和小范围研究。”刘春兰表示。
据了解,城市风道又叫做城市通风廊道。在静稳无风、大气扩散条件差的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容易堆积。因此,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将霾等污染物吹走,成为了除霾的一项技术。
刘春兰认为,总体而言,在北京主导风向上,应对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控制留出空间,这对污染物、城市内部热量和废弃物疏散等都有作用。
据本刊了解,建立城市风道并非北京独创,多个城市拟建城市风道除霾。去年11月,杭州就拟建几条城市风道,将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前不久,杭州市气象局相关人士表示,已经开始摸底工作。去年武汉为了降温,一度在城市内外广泛布绿,建成六条生态绿色走廊。依靠这六条最窄二三公里、最宽十几公里的风道,使武汉夏季最高温度平均下降1℃至2℃。
此外,上海、南京、株洲、贵阳、绍兴、福州等城市也纷纷传出类似声音,将城市风道写入城市规划,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另一种补充手段。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潘涛日前透露,北京正在编制《北京环境总体规划(2015年-2030年)》,该规划以2030年北京空气质量达标 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 为目标测算和研究相关的减排措施。他认为,如能有效落实相关措施,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有望在2030年达标。
按照新的国家空气质量标准,PM2.5年均值要在35微克/立方米才达标。而北京2013年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按照清洁空气行动五年计划要求,到2017年PM2.5年均浓度将降至60微克/立方米。
潘涛说,当前北京的污染物排放量仍远超环境容量,就2017年达到60微克/立方米这一目标,“我个人认为难度非常大”。他认为,目前北京的减排潜力在缩小,难度在加大。如果不能调整规划,疏解人口,减排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而京津冀区域因其发展阶段不同,污染治理水平差异显著,协同治污难度较大。
北京市环保局日前通报称,截至2013年底,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累计削减16.6%、15.9%、10.9%和10.3%,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分别减排13.4%、12.3%、8.7%和10.1%的目标,减排进度位居全国前列。
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认为,北京通过风道减缓雾霾效果有限。他认为,北京以前在规划时并没将风道作为主要因素考虑。他举例说,北京四合院,大门是开在东南方向的,背后是墙和房子,当时是为了保证冬暖夏凉。因此“风道之说有些牵强”。“再说目前北京城区已经发展到了五环、六环,现在把风道空出来已经非常困难。”杨保军认为。北京空气差主要是周边的重工业和劣质煤影响,加上北京地形属于小盆地,扩散条件不好。除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清洁能源等,多种树,尽可能保留湿地和公园,增加绿化率,都可以减缓雾霾,而不是破坏自然规律去建风道。
但北京市气象局一位专家认为,在城市中选择合适的地方建设风道还是有益的。每个城市都盛行风向,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在盛行风通过的地方高楼林立,相反,应控制建筑物密度、高度,增强空气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