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多地调查采访发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大小城市刮起了一股人工造景热潮。从南到北,从一线城市到偏远县城,大大小小的植草种树和圈水挖湖工程愈演愈烈。专家提出,“大跃进式”的城市造景之风需要反思。
“绿城”不绿:部分城市造景跑偏
不久前,郑州市园林局有关人士称,今年郑州市区将新增绿地700万平方米以上,相当于郑州市民人均新增绿地近1平方米。对此,不少郑州市民表示困惑:为啥老百姓感受不到身边的绿色多了呢?
近年来,随着城市改造、道路拓宽,一度有“绿城”之誉的郑州,绿意却似乎悄然减少。一些干道两旁的大树被砍掉或移走,有的则换成了草坪。炎炎夏日,一些无奈市民在电动车上安装太阳伞,“自制”一片荫凉。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城市生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胡建华介绍,城市造景目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植树种草的绿化主题;二是人工湖、水系建设。前者门槛较低,资质要求不高,后者起步虽晚,但大有后来居上态势。
今年初,广西南宁市宣布,将投资300亿元,力争到2020年打造出一座滨水生态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至少有40个城市提出类似“水城”建设规划。其中既有南宁、西安这样的大城市,也有聊城、沁县这样的中小城市。
记者在洛阳市看到,人造水系交错纵横,宛如江南水乡。许多政府机关,居民小区门前有“景观渠”,院内有“景观池”。据了解,洛阳规划的水面面积为10.6平方公里,接近两个杭州西湖。
旱地圈水:造景“大跃进”造成浪费和生态问题
一些专家指出,部分城市不切实际地植草种树、拦河圈水、盲目造景,可能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
一是“南树北种”两败俱伤。棕榈、椰子走进北京小区,法国梧桐站立街道两边,园林专家指出这是盲目的“南树北种”。棕榈、椰子、广玉兰等南方树木要在北京过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们要套上“防寒服”、穿上“电热靴”、用上“加湿器”。这些越冬“装备”都价值不菲,而且长达4个月的运行成本更是高得令人咋舌。园林专家粗略估计,北京有不适应气候的“南树”10万株左右,其中大量移植和养护费够栽种和养护北京本地树30万到40万株,成本惊人。
二是打坝拦水,地上成景,地下成灾。近年来,在河道打坝拦水造景成为一种流行。但此举一方面抬高了河道,给汛期行洪安全带来隐患,另一方面这种“腰斩”河道的做法,也破坏了自然的河流生态。
粗略统计,全国大中小城市实施类似工程的不下200个,仅陕西省目前就有约20%的城市实施或规划打坝拦水。而在地处伊洛河流域的洛阳,因为修建的橡胶(21565,-280.00,-1.28%)坝过于密集,每到汛期涨水,通往龙门石窟的道路往往被淹,近年来已多次被迫关闭景区。在城区筑坝拦河的宝鸡市、咸阳市,蓄水后同样将面临上述问题。一遇干旱,农民吃水难、浇地难,城市人却划着小船游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