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信息该不该公开?
树立对土壤修复的正确认识,对建设项目用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状况进行信息公开
“要树立对土壤修复的正确认识。土壤修复是降低土壤中所含有的污染物对人体或生态环境的风险,而非将其完全去除,”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总工程师宋云表示。
一般情况下,污染场地对人体或环境产生危害,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即具备“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或计算出的健康风险小于百万分之一,都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一位当时参与红狮涂料厂风险评价的业内人士介绍,这一地块的风险评估采用的是当时国际的最严标准。由于当时中国并未颁布“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风险评估的实施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采用的是按住宅用途确定地块修复标准,即按照居民在此地块居住70年、每天暴露时间24小时等因子进行风险评估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开挖的过程中,其所在的单位对开挖现场实行整体监控和全程监管,规范开挖面积,在上下风向及场地内安装空气检测设备,定期监测空气中特征污染物,以免场地开挖过程中造成周围出现大面积灰尘和挥发性有害物质。在整体的监控和开挖过程中,空气中DDT和六六六含量没有超过美国EPA标准。
“但是,关于这些修复信息,企业往往讳莫如深,并不对外公布,导致公众对污染场地的信息、修复过程只能猜测,从而产生不理解,”谈及污染场地的信息公开程度,宋云如是说。
从事土壤修复多年的业内人士表示,污染场地的取样、实验室分析都有科学详细的技术规范和修复技术方案,这种技术规范和修复方案一定是科学的、有代表性的。
如何减少公众对土壤修复的误解呢?宋云向记者展示了一本数千页的报告,是美国一个污染场地修复的环境保护规划,包括这地块的风险评价结果、修复目标、修复进度和环境监控信息等公众感兴趣的信息,在这份规划中都能找到。
“全国范围内对污染场地的污染程度是建立在场地污染普查的基础上,但是对于有针对性的场地,场地调查和取样会很细。”有关业内人士表示。
宋云表示,各地环保局通过长期的环境监管工作,能大概掌握潜在污染场地的情况,但这个只是局限在北京、重庆等一线城市。
2006~2010年,环境保护部联合其他部委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时至今日,其具体调查结果仍未公布。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其原因主要集中于调查结果并非由一个部委所能掌控和决策的事,一旦公布可能引起恐慌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但是,在美国,污染场地的大致数量和修复治理清单都进行了公布。据数据统计,美国大大小小的污染地块有29万~40万处。而治理清单是通过实行《超级基金法》和《国家优先控制名录》,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等级评估以及等级划分,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具有相当风险的污染场地,确定优先解决顺序。宋云透露,美国列入“超级基金清单”的污染场地有1664块。
宋云建议,由于污染场地的识别和修复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中国应尽快根据对环境和公众的危害程度,实施国家和地方的优先污染场地控制清单,并对污染场地进行长期跟踪和管理。
“此外,还应尽快建立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有极大威慑作用的法规,防止现有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继续受到污染,被污染的场地能够逐步被识别和修复。在目前没有明确法规要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建设项目用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状况进行信息公开。”宋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