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垃圾围城越发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禽畜粪便、城市污泥的年产生量共达到约32亿吨。
是焚烧还是堆埋?垃圾量逐渐增加,出路在何方?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的“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综合利用系统技术及应用”项目,为垃圾处理和利用提供了全新技术,获得21项发明专利,并且在11个省区推广应用。因此,该项目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让垃圾上“高速公路”
“过去说到垃圾大家都烦,甚至在一些地区引进尖锐的矛盾。而现在,垃圾可是资源,如今我们都叫它‘城市矿山’。”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陈勇介绍说,把固体废弃物变成资源、能源等可加以利用的物质,就是这一项目的总体思想。
陈勇直言:“目前,全国几乎60%-70%的垃圾还是通过填埋的方式处理,而且也不是卫生科学填埋,垃圾在发酵后,会产生沼气,埋下爆炸隐患。”
陈勇介绍,这个项目针对我国废弃物量大、来源复杂的特点,以及传统垃圾处理方式成本高、资源化利用率和产品品质低,且会带来二次污染等难点问题,提出了“基于降解差异性的有机固体废弃物转化利用模式”,研发出生物转化和热转化系统技术、装备和系列绿色产品。
例如,该技术通过热转化系统技术,来处理不可降解物质,这比一般的焚烧大大降低了二恶英;针对可降解的固体废弃物,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转化关键技术,将其转变为沼气、肥料、饲料。不仅如此,连让人很头痛的禽畜粪便,也可以变身为再生原料资源。我省最大的饲养企业--温氏集团就建成了这样的处理厂。
垃圾的自动分选技术,是项目的另一创新点。陈勇表示,项目中设计的分类方法,通过高科技的“流水线作业”,让垃圾上“高速公路”,“比如说,上了流水线后,垃圾会因质量不同而‘上上下下’,我们就能挑出有用的。例如,餐巾纸很轻,再利用价值低,但广告纸的回收利用率则较高,那么分拣工作就能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实现,给我们挑出有用的。”
已在11省区推广应用
该项目成果已经全国11个省区建立技术推广应用网络,累计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超过45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3251吨,经济效益约30亿元。
如今,广州日产生垃圾量大约为8000吨。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量,公众对如何处理的争论日益激烈。作为长期从事垃圾处理方面研究的专家,陈勇表示,“大家要提高对垃圾处理的科学认识,不能绝对地排斥某种方法。其实,无论是堆埋还是焚烧,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垃圾的成分来选择,才能进行科学处理。比如说,很多人提垃圾发电,但并非所有垃圾场的垃圾成分都适合发电。”
垃圾处理是个需要政府从长计议的问题。陈勇曾向全国人大建议,我国要成立以垃圾处理为中心的循环经济产业园,以便于政府的监管并进行科学处理。他说:“如今,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关键还是政府要加强监管,统一指挥做这个事。”
值得欣慰的是,一个有关的科学处理试点项目将在广州某区展开。陈勇透露,根据项目设计,垃圾分类的任务将被分配到村。“比如,每天收集厨余垃圾,而周一、三、五收集纸张,而电池盒废铁则一个月收集一次。我们还会对分拣工人实施分类补贴。”陈勇表示,这次试点工作,将协同政府部门、企业、金融机构共同进行,为将来推广科学方法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