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也叫细微颗粒物,它是一种肉眼无法看到的呼吸系统污染物,是导致黑肺和灰霾天的主要凶手。据报道,美国每年有6万人因被PM2.5这种细微颗粒物的污染而死亡。
进入10月以来,北京连续出现的灰霾天引发了人们对城市空气质量的不满,进而对PM2.5始终进入不了法定的城市空气质量考核标准再提质疑。
到底是技术不成熟还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人们在纠结中寻找答案。
技术不成问题,资金更不是原因。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大气污染治理专家今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将PM2.5列入强制考核标准,有可能导致全国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大范围超标。这或许是PM2.5不能进入法定考核标准的真正原因。
他同时表示,目前,我国环境标准制定仍然远离人的健康。
危害人体健康却未被监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五一8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呼吁,PM2.5应该尽早列入国家环境监测项目。
肉眼所无法看到的“那些可进入人肺部的粒子中,黏附着一些对人体有害和致癌的化学物质,进入肺泡和血液后就会导致病变。”事实上,这位专家的说法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意识到,世界卫生组织认为PM2.5严重超标会增加人类死亡危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污染因子,在我国却始终不能进入国家强制考核范围,更谈不到治理它。
今年年初,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民间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暨2010年度30个国内外城市评价报告》认为,中国是全球遭受细颗粒物即PM2.5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但是,中国却无一城市发布有关PM2.5污染信息。
2010年11月,环保部首次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0年度)》披露,因为机动车污染,局部地区一年之中出现了200多天的灰霾天气。报告同时证实,灰霾天气与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直接相关。
是否强制考核在争议中夭折
事实上,有关PM2.5进入强制考核标准的呼声一直未断。
2010年“两会”期间,针对媒体反映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公众感受不一致的问题,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就曾表示,环保部正在研究改变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准备增加臭氧、PM2.5等细颗粒指标及大气能见度等指标。
“我们在今年1月发布《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暨2010年度30个国内外城市评价报告》时,也曾呼吁过在城市空气质量考核中,应该增加PM2.5。”作为报告的发布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竺效8日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对于他们的报告,环保部非常重视,环保部在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二次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提到了他们的报告。
据介绍,环保部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时,曾向各地环保部门、派出机构和重点大学征求意见,其中就包括是否将PM2.5纳入到空气质量强制考核标准之中。
“尽管在征求意见时,将PM2.5纳入强制考核标准的呼声很高,但结果却令人失望。”上述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说,主持制定此项标准的环保部科技司,曾针对标准修改进行了至少3次研讨。在最后的一次研讨中,将PM2.5纳入强制考核标准的可能完全破灭。“这一次论证的结果是,眼下,国家制定实施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时机不成熟,暂不能纳入城市空气质量强制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