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将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多年从事垃圾问题研究及垃圾产业投资咨询的专家、国源新能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绍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城市垃圾是一座富矿,必须重视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中国商界》:为什么说再生资源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李绍军:从产业演化的历史规律来看,在工业化进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主导产业。这种主导产业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其本身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其次表现为通过其前向和后向关联,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
进入21世纪,由于全球资源日益枯竭,资源供应日趋紧张,现在,70%的矿产资源已经从地下搬到了地上,地下的资源日趋枯竭,资源以垃圾的形式堆积在城市之中,以后要想获得资源,就要从城市垃圾中进行挖掘。
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对于节约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了资源再生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资源再生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规模已增至达1.8万亿美元,仅美国的再生产业规模目前已达2400亿美元,超过汽车行业,成为美国最大、就业人数最多的支柱产业。从资源再生观点看,“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一切物质资源均具有循环利用的价值。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源再生领域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
《中国商界》: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市场潜力如何?
李绍军:人们过去对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存在认识误区,将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与假冒伪劣、污染环境画等号。一些人不加区分地把进口废旧物资视为“洋垃圾”,把再生资源产业的从业人员称为“破烂王”、“拾荒人”等,还有一些地方曾认为回收废旧物资影响城市形象而取消“再生行业”。
随着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产业是“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广大人民群众开始加入支持再生资源产业的队伍,越来越多的从业者看到了这个产业存在的巨大商机。
但多年来,中国没有投资一个有规模的资源再生项目。100多家国有骨干企业、1000多家上市公司,没有一家专搞资源再生的。再生企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在600个行业中都排在末位。
《中国商界》:目前制约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的瓶颈有哪些?
李绍军:近年来,为了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中国政府日益重视资源再生产业,加强对废物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考虑,加大了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已陆续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规范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例如,针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管理,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指导意见》、《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但目前,中国还没有废旧物资分类标准及技术规范,没有各类再生资源企业生产技术标准,更缺乏一整套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使得再生资源产业的技术操作性低,无法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如废纸加工,由于没有统一的分类和再生质量标准,再生纸的质量无法保证。现有的废钢铁分类标准和有色金属分类标准也因管理问题和技术工艺问题无法实施,并且不能与国际接轨,亟待修订和制定。
我认为应该建立起废弃物处理的经济机制,包括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日本对废塑料(9240,-235.00,-2.48%)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限内除普遍退税外,还按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此外,中国也可以征收填埋和焚烧税,以及对企业实行财政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