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涛提到的用自然水体稀释再生水即两者结合时需要生态基流进行调节,而这个调节的量要足够大。秦宏介绍说,他们在渭河的治理中也做过此类尝试。渭河水质要求达到地表Ⅳ类,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与地表Ⅳ类存在差距,要通过人工湿地作为生态基流进行调节。
近年来,再生水回灌成为平衡地下水环境的新途径,有些人开始担心回灌会不会造成污染、存在风险。
张鸿涛分析说,地下水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大多数城市区域内浅层地下水不能直接用于饮用水,开发价值较小,利用再生水回灌具有防止沉降等作用,回灌可以拓展再生水的用途,保证水环境的平衡。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地下水回灌水质》(GB/T19972—2005)中规定,地下水回灌包括地表回灌和井灌两种方式。对此,秦宏认为,再生水经过多重用途后,通过地表回灌更有价值。比如,再生水可以先作绿化用水,水中的氨氮成分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绿化过程中,再生水可以通过土壤渗滤到浅层地下水,达到回灌目的。
城市雨水利用的误区在于,人们在埋怨夏季暴雨内涝时,只关注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功能,没有考虑雨水的收集利用。
“由于没有把雨水收集写入城市建筑规范,很多城市只考虑排水不考虑收集,把排水和雨水收集变成了一对矛盾。”张鸿涛说。王洪臣也认为,内涝是大多数城市存在的现象,应该更多考虑内涝后如何把雨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
对于干旱城市来说,雨水是巨大的资源,收集雨水是缓解干旱缺水的有效途径。然而,现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雨水收集,比如大量的硬化路面减少了渗水面积;道路的高架和下挖切割了区域,使雨水不能自然地流入天然洼地,而流入下挖区域。
对此,张鸿涛认为,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应该保留天然洼地或者修建蓄水池。在法国,很多城市就因为经济和美学的因素,使用滞留池塘,保证雨水的回收利用。在希腊雅典,甚至奥运会用来划船的池塘也被用作雨水滞留盆地。
为了更好地收集雨水,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应该进行改造,比如,路面材料、储水设施、渗透系统和过滤系统等。北京市在这方面早就做过尝试,2008年,在城区内的5个雨洪控制与利用示范点实施“集雨工程”。其中,双紫园小区示范点把部分道路建成透水道路收集雨水,作灌溉和洗车等市政杂用。今年,辽宁省大连市也在中心城区局部路段实施7公里雨水渗透沟生态利用试点工程,并完成了《大连市生态型雨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编制。
另外,张鸿涛认为,小范围的雨水收集值得推广。“这体现了雨水收集利用的趋势,如果每个建筑都建有或大或小的蓄水池,把它们加合起来,相当于城市建设了很大容量的调蓄水池。”张鸿涛说。在我国,尽管雨水收集没有写入建筑规范,但在建筑设计中考虑雨水收集还是应该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