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说,这是城市构建生态景观的误区。这些错误做法非但不利于城市生态建设,还将给城市带来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负担。他说,以单一美化为目的挖湖堆山,为造水面而使用水泥和防渗膜耗费财力,还对水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也指出,“有水有绿”就是景观生态,是目前中国公众甚至园林绿化行业普遍的错误观念。生态健康的城市,其显著标志是具有生态调节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符合生态学原则与要求的,是具有人类与生态学意义的持久景观,不需要人类的过度维护,不会消耗额外的水资源。
“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爱水是人的天性,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北方城市来说,水景是难得的稀缺资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北方缺水城市不惜冒着生产生活用水紧张、饮用水困难的风险,在流经城市的季节性河道上建橡胶坝,打造人工湖,构筑所谓‘高原平湖’、‘塞外江南风光’景观。”李迪华说,从满足市民对水景渴望的角度,这些城市美化工程确实让市民欣喜一时。正是这一时的欣喜,掩盖了对北方城市不惜血本搞水景工程、不惜违背水资源实际情况、不惜破坏河道生态的质疑。
大多数北方城市居民小区水景观的命运是一致的:刚建好时,水体清澈透底,荷花睡莲,游鱼蜻蜓,一派生机勃勃的美景。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水体更新补充困难,水质变坏,荷莲病枯,水体成为蚊虫滋生的臭水坑,再往后,开发商或者物业不再往水池中注水,水景成为难看的“水泥池”。
依托橡胶坝的城市人工湖命运与小区水景观相似,刚开始有关部门还勤于换水,保证水质,由于换水成本高,逐渐降低了频率,水质恶化,导致人工湖变成垃圾漂浮的臭水塘。
如何让水景观不成为“水泥池”是目前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迪华建议,首先,在缺水的情况下要严格限制建设水景,死水景观大多数本来就不应该获得“准生证”。对于已经建设的人工水景,应该经过专家论证,逐步改造,缩小水面,恢复生态。为满足市民对水景观的渴求,城市和居住小区可以建设小型喷泉,定时开放,最大化减少对水资源的耗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夏季多雨的气候条件,建设雨水景观,满足市民夏季享用水景的要求。
俞孔坚及其景观设计团队正为将中国城市打造成“湿地之城”而努力,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便是其团队的成果。后滩公园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将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的肌体,设计一个活的系统,为城市提供全面的生态服务,包括生产和吸收碳排放、调节自然过程和净化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提供乡土物种栖息地等,为世博会提供展示生态文明的独特场所。
后滩公园保留了场地内一块面积4公顷的江滩湿地,把原有水泥硬化防洪堤改造成生态型的江滨潮间带湿地;同时,根据狭长的场地条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绵延1.7公里,从而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的水质净化系统。使黄浦江劣V类水,经过沉淀、曝气加氧,土壤和植物及微生物的净化,在缓慢流经湿地的过程中净化至Ⅲ类净水,为世博会场提供景观、浇灌和冲洗用水。
4 雨水、再生水怎样才能用好?
再生水与自然水体结合要通过生态基流调节,回灌地下水要达到标准水质;现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雨水收集
在城市普遍缺水的情况下,再生水和雨水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城市水环境的稳定。然而,各城市对这两种水源的应用效果不理想,并且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有些地方把污水处理厂出水直排入景观水中,导致污水与自然水体融合时存在环境风险。
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鸿涛介绍说,再生水用于景观用水时,要达到对水质要求更高的景观用水标准。若要保障景观水体的水质达到相应的水体功能要求,需要一定的新鲜水补充、稀释再生水。“这里面的研究很复杂,包括研究水体的自然形态、库容,计算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补充多少再生水合适,补充周期多长合适等。”张鸿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