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近日在全国环保系统对口援疆工作会议上说: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环境质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人民群众对环境的切身感受与监测数据统一起来。环境质量好不好,群众感受说了算;群众信任哪里来,科学数据是关键。要避免出现“两张皮”,人民群众深受污染之害、苦不堪言,而监测数据喜气洋洋、自说自话。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不仅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最大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工业与制造业大国。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存在,特别是经济快速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突出问题。有数字表明,仅太湖因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在50亿元左右。而据在太湖开展调查长达两年之久的一位日本专家称,太湖水质要在10年内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至少要投入2200多亿元。可见以牺牲环境去发展经济,反过来,经济成果又会被严重的污染所吞掉。
当前不少地方之所以存在“人民群众深受污染之害、苦不堪言,而监测数据喜气洋洋、自说自话的‘两张皮’”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一方面地方要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国家又给各地节能减排目标的硬约束。正如上海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所说:在一些地方政府眼里,完成减排指标被扭曲成了政绩工程。殊不知:这些地方政府为完成指标不惜在年底前拉闸限电,表面上用电量数字的降低,实际上给企业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资源的浪费(如购买小型发电机),而对环境的污染也因此更加严重。这其实是一种“伪环保”。
另外,也正是受这种“伪环保”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发展就是硬道理”却在各级基层政府的议事日程里变成了“经济就是硬道理”。于是,出现了“不惜牺牲民众的土地财产权利和地方的环境权利,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地,低价甚至倒贴给企业,同时降低环保要求”的怪现象。结果农民穷了,土地、环境和食品被污染了,只有企业和政府暂时富了。殊不知,今后如果要治理环境污染,要维护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却要付出加倍的代价。况且,征地拆迁中“被贫穷”和企业生产中环境“被污染”地区的民众被迫外出谋生,使企业、政府、自然环境和地方民众无法处在共生共赢互惠互利的关系中,导致企业招工越来越难,民众的外出谋生甚至长期在外定居,最终也会反过来影响当地的经济繁荣。
正如周生贤部长所说:质量是项目建设成败的核心。没有质量的数量,就是滥竽充数;没有质量的速度,就是急功近利;没有质量的效率,就是无效劳动;没有质量的成绩,就是沽名钓誉。
如何避免各地环境保护出现上述“两张皮”现象呢?笔者认为,各地应以环境教育优化发展意识,以环境成本优化发展模式,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责任优化管理体制,真正将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传导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更好地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彻底改变过去我国经济增长所表现出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低效率产出的四大特征,最终实现环保监测数据和群众感受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