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城市文明的物质载体,从旧建筑身上,人们能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脉络。如何对待旧建筑,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主流理念乃至文明程度。与当下中国盛行的“拆旧建新”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更喜欢搞“建筑再生”。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再生”?它有何利弊?对当下中国的城市改造有何启发?
资源再利用 保留城市历史文化
如今,一些国人去欧美旅游,观感大都是欧美很多城市“新楼很少”、“显得破旧”,话里少了些羡慕,多了些自豪。诚然,中国近年大建新的商业区、住宅小区,城市和从前相比,显得光鲜漂亮。欧洲、北美经济增速明显低于中国,新建筑的确不多。但是,欧美城市显得相对老旧,也与不崇尚“拆旧建新”,喜欢搞“建筑再生”有关。
欧美过半建筑工程是再生的
20世纪,欧美的建筑再生曾走过一段弯路。20世纪中期,德国建筑理论家吉迪翁曾宣称“无序的混杂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拆除旧城区,“扫除过去”,在废墟上根据新蓝图重建,也一度成为一些西方城市的主流。然而,人们逐渐发现,在罗马、巴塞罗那等欧洲名城,多个世纪的建筑相映成趣,新老街区鳞次栉比,正是“混杂”和“无序”让它们充满活力。谈到巴黎,人们很容易想到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蓬皮杜文化中心等不同时代的建筑物。意大利名城威尼斯也是如此。即使是常被欧洲人嘲笑为“没有历史”的纽约市,也有大量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建筑沿用至今。
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筑再生已成为欧洲建筑业的时尚。2008年3月28日,在欧盟委员会的支持下,英国剑桥大学举办了主题为“再生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会,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等欧洲国家的学者,将建筑再生改造与低碳相联系,交流了各自城市的经验。
到21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建筑工程的一半以上,都与建筑再生有关,而不是新建建筑。
欧美再生建筑有五大类型
概括起来,欧美的建筑再生,大体可分为五大类型。
一是随着战争结束和国际形势的缓和,原来的军事建筑改造成民用建筑。欧洲有很多城市的名称以“堡”结尾,如英国的爱丁堡、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德国的汉堡、瑞典的哥德堡、赫尔辛堡等。从这些地名,我们可窥见军事建筑转为民用的痕迹。另外,由于军事技术的进步,英国的哈德良长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等已丧失军事功能,这类建筑也大多改为旅游地。
二是随着市区的扩大,原来在市郊的工业区及高污染工业迁出市中心,留下来的厂房再生利用。二战后,欧美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城市产业由工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大部分城市并未将工业区厂房一拆了之,予以拆毁或定向爆破,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
三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比较简陋的、人均居住面积较小的居民楼,改造成比较舒适的、人均居住面积较大的居民楼,类似中国高校的“筒子楼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