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珑给记者展示了一幅由北京环保人士制作的特殊地图,直观地反映出了北京垃圾填埋场在北京城周边分布的状况。在一张北京市的卫星地图上,密密麻麻分布于北京周边的各大垃圾填埋场用黄色标记标注出来,看起来,整个城市都已经被一圈黄色围了起来,很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垃圾围城的现状。
来自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市建筑垃圾每年已达1000万吨,其中拆除性建筑垃圾800万吨,装修性垃圾200万吨。目前建筑垃圾的主要方式是简易填埋。全市目前有21个大坑,可简易填埋4337万吨建筑垃圾,即便每年建筑垃圾产量不再增加,三四年后,这21个大坑就将填满,建筑垃圾将无处可埋。
随意处理建筑垃圾会带来哪些影响?陈家珑说,建筑垃圾随意堆放,首要的是占用大量土地,如果按堆高5米即1层半楼来计算,1万吨建筑废物占地2.5亩。占用的土地不仅不能进行耕种,以后如果要建楼房的话,成本会更高。
此外,对地下土壤、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由于缺乏有效分类,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和油漆不仅难以降解,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长埋底下会造成地下水污染,还会破坏土壤结构。张树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许多建筑垃圾中包括一些含重金属的物品都被直接埋到填埋坑里了,也就相当于埋下了安全隐患。
随意处置建筑垃圾,对市容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
陈家珑说,建筑垃圾具有成分复杂、地域性强、附加值低等显著特点,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环境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科学合理地有效处理和再利用已迫在眉睫。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根源何在?
与韩国、日本等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率超过95%相比,我国目前建筑垃圾再利用率普遍不超过5%,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
“尽管与国外相比,我国建筑垃圾再利用在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方面的技术还有一定差距,但目前的问题不在于建筑垃圾的处理技术上。”陈家珑说,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已经相继开展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实践,目前尤其是建筑垃圾再生砖技术已基本趋于成熟,并得到实际应用。建筑垃圾处理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也基本能够满足目前实际需要。当前有些处理利用技术,我国可以说还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有的处理技术完全可以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由陈家珑主持的用建筑垃圾制造的再生砖已经在北京草场胡同5条20院仿古建筑以及陶瓷馆、郊区一些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利用;北京市亦庄开发区1994年用再生砖做填充墙的一个试点工程,到目前已经有17年,未发现问题。而在河北、江苏、广东、四川、福建、陕西等地均有工程应用,效果良好。
“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是问题,瓶颈在于相关政策和管理的缺失。”陈家珑说,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生、运输、处理、再利用各层面,其中更是牵扯了建设、发改委、环保、工业与信息化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只有所有的环节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有效联动,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建筑垃圾处理链,真正实现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目前,这些环节间实际是孤立的,建筑废物的处理单凭企业行为和市场运作在初期很难实现。
陈家珑说,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部门联动机制、政府监管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是没能很好执行建筑垃圾“谁产生谁负责”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