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重大挑战。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新的关键历史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我国未来重要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也对气象部门提出了加强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要求,新形势要求气象部门要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回顾过去,气象部门作为基础性科技部门,是最早开展气候变化观测、研究与业务服务的部门,有着传统的、长期的与气候变化工作相关的良好基础。近些年在机构、人员、研究和业务服务等方面又有了长足发展。2008年成立了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各省级气象部门也相继成立了相应的气候变化管理机构,全国有16个省(市、区)气象局设立了气候变化科室。跨省的区域气候变化中心、省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中心,以及与地方共建的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等相继成立。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科研业务人员118人,具有年轻化、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省级气候变化工作队伍达578人,但多数为兼职多领域。
气象部门气候变化工作的整体优势领域集中在气候变化基础事实分析、影响评估、风能太阳能评估利用以及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同时,在气候变化预估、适应和风险管理、温室气体监测分析等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十一五”期间,中国气象局通过承担国家级科技主体研究项目、公益性(气象)行业专项、气候变化专项、重大工程项目及相关专项性工作等,在气候变化的基础观测、监测预测、检测、影响评估、灾害风险管理、风能太阳能评估利用等方面的科研、业务和服务能力取得较大进展。发布了一系列的定期和不定期气候变化业务产品,主要有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气候变化与影响评估报告、重大气候事件专题分析报告、气候变化相关数据集、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或咨询报告以及重大工程建设气候论证信息、城镇气候环境评估,以及气候变化动态与信息通报等产品。
可以看到,这些年来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工作的体制机制逐渐完善,基础科技能力不断提升,业务和决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合作能力不断提升,多层面开展了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在国家和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过去几年中,气候变化问题受全社会关注程度前所未有,气象部门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经验表明,成绩的取得是坚持了国家需求的引导,坚持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坚持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坚持了开放合作。
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综合表现在能力与需求的较大差距,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不对等。主要体现在科技支撑能力薄弱,业务服务系统尚未建立,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较多难题,开放合作的力度不够。
结合气象部门的传统优势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气象部门迫切需要着力提高气候变化监测能力、着力提高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预估能力、着力提高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适应能力、着力提高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着力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能力、着力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支撑保障能力、着力提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能力、着力提高气候变化科普宣传能力。省级气象部门更需要找准自身的工作切入点,做出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低碳试点、主体功能区建设等重点工作领域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气象部门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必须把握好新机遇、认清新定位、明确新任务,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目光放远,工作做实,努力开创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