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今天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垃圾围城问题犹如一颗巨型“炸弹”潜伏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最新数据显示,60%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由小区居民的有机垃圾二次污染后所产生的,也就是说,小区有机垃圾的不断增加是城市生活垃圾不断增加的源头。
对此,北京市民黄小山(网名“驴屎蛋儿”)自投资金在北京昌平区建起了一个叫“绿房子”的垃圾处理分类站,在8月1日起投入使用。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绿房子”实质就是在垃圾处理过程中,运用垃圾分类的理念,从源头对垃圾进行分类,是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第一步。
政府给力百姓实施垃圾分类5年等价国外20年
记者:众多周知,当前广东东莞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寮步镇万科高尔夫花园,该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并不理想,出现居民分类不认真,餐厨垃圾中常常混有其他类型的垃圾,其他类型的垃圾中又有餐厨垃圾,导致垃圾中转站负责处理垃圾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前来运输时进行二次分类的情况。对此,你是怎么看待?
黄小山: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我们国家整体国民素质及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所以我们不可能一夜间走了国外十年二十年的路程,现在试点小区的分类投放出现问题,那么我们就用“绿房子”来解决问题。
在垃圾分类的初期阶段,在老百姓还没有养成习惯的前提下,我用“绿房子”这个垃圾分类站,实实在在的完成有系统的二次分类投放,这就实现了绿房子的最初目标。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把“绿房子”这个项目推广到全国各城市的每一个小区,那么,我坚信:“五年时间,中国老百姓将赶超国外二十年所走的路程。”
实实在在做点儿事政府与老百姓拧成一股绳
记者:“绿房子”项目得到北京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并获得媒体及NGO组织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的原因是什么?
黄小山:我希望“绿房子”实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给老百姓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另一方面用量化的数字来说明市民的生活垃圾真正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希望以此为基础,能给政府制定垃圾政策提供帮助。我做“绿房子”最终的想法就是实实在在的做点事,把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绿房子进行系统的二次垃圾分类的指导下,使得分类投放能够坚定的进行下去,而不是再次出现分类投放过程中,老百姓与政府之间互相指责,这无益于垃圾政策的普及。我们要做事,就要用事实范例说话,让政府与老百姓拧成一股绳。
“绿房子”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北京市制定垃圾政策的框架内处理垃圾的一个环节,最后这个系统一定要融入到北京的现有垃圾管理的链条当中。“绿房子”以行动迈出了第一步,从政府的角度来替政府提出一个有建设性的真实存在的解决方案,以替政府办实事为目的。精诚所至,实实在在地做百姓和政府之间承上启下的桥梁理念,就是“绿房子”获取认同和支持的最大支撑点。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用垃圾处理数据说话
记者:“绿房子”怎样实现用量化的数据来为政府制定垃圾政策提供帮助?
黄小山:“绿房子”内部面积约20平方米,设有垃圾分拣台、脱水机、破碎机等垃圾处理设备,以及污水排放管、排风扇等设施。目前全国已经有6个环保组织共计12人来实施“绿房子”的运营工作。居民送来垃圾袋后,我们会把它称一下,然后湿的进行脱水,干的通过拣台上面的七个洞对应的七个垃圾桶,按照塑料、纺织物、金属、纸、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电池,进行一次详细的分类,通过这样的分类最大限度的把可回收物提取出来,最后这两个数据相加,和之前出产的垃圾之差,就是“绿房子”的垃圾减量作用,最终充分的用数据来证明垃圾中到底有多少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财富,把分析测算结果上报给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
五方联合共建城市低碳经济产业链
记者: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你认为政府、百姓、企业、媒体、NGO群体这五方应该进行怎样的合作?
黄小山:“绿房子”的实施过程如此顺利,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老百姓的积极参与,媒体的高度关注和NGO群体的鼎力支持,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不单单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政府、百姓、企业、媒体、NGO群体五方联合起来,由政府鼓励引导走向民众积极参与,由政策倾斜、经济补贴走向企业群体的产业盈利,与此同时媒体的积极宣传,NGO群体的同步响应支持,最终实现五方联合,共建城市低碳经济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