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环保产业开始良性互动
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环保工作大大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后者也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手段
据测算,目前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产业收入总额超过1.1万亿元。这个被业界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市场,其规模、质量、技术、产品、企业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环保工作的深入推进有着重叠的轨迹。
在“十一五”初期,我国第一次提出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的削减指标,迈出了污染减排的坚定步伐。而随后提出的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则表明,我国的污染防治、环境管理战略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环保产业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
首当其冲的是全面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培养相关的技术、资金、管理能力。按照“十一五”环保规划,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亿吨/日;现役火电机组投入运行的脱硫装机容量达到2.13亿千瓦,新(扩)建燃煤电厂必须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电力、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的治理力度。
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火电厂脱硫装置……在这些急需弥补环保“欠账”的领域,资金、技术、产品、工程等各个环节都有着迫切的巨大需求。明确了需求也就明确了发展方向,而也就从那时起,环保产业终于可以卯足劲大步向前。
5年来,累积1564亿元的中央投资带动地方投资,引入市场机制吸纳社会投资;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行业排放标准不断加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脱硫电价补助等政策的相继实施,点燃了全社会投资建设治污设施的热情。
5年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增加了6500万吨/日,到去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832座,日处理能力达到1.25亿立方米,新增污水管网约6万公里,共吸引投资超过2000亿元;全国累计建成5.78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火电脱硫机组比例从2005年的12%提高到80%,吸收投资近1200亿元;新增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0万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37%提高到71.3%;工业企业废水、废气治理设施增长迅速。
我国脱硫设施建设规模在短短的数年内达到、超过欧美用了近20、30年才达到的水平。“中国速度”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完成两项约束性指标,“十一五”期间带动的相关环保投资累计达3600亿元,产业自身需求、总体规模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逐步调整、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机动车污染防治、粉尘治理、固废危废处理……国家对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的要求指向哪里,环保产业的触角就伸向哪里。在本次展会上,参观“十一五”环保成就展的代表和观众们都体会到,“十一五”环保工作的发展特别是减排目标的顺利完成,是一次政策、技术、产业合作的共同胜利。
产业、企业开始“强身健体”
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路径,环保产业整体技术产品水平提高,骨干企业成长迅速
“过去5年,从污水处理、脱硫行业看,环保产业在技术和产品上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这对于快速提高我们治污减排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这个过程中,环保企业自身的技术、制造、工程、管理的实力也得到了积累和锻炼。”陈尚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