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十二五”最被人寄予厚望的是什么?无疑应是发展转型。一方面,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GDP已位居全球第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生态质量亟待提高。在“十二五”发展大转型的时代潮流下,发展城市森林已成为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转型呼唤森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现在可谓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其作为发展战略,提出了各自的创森目标,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创森之路,并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8年以来,重庆市累计投资365亿元,完成森林绿化建设任务133万亩,种植各类苗木近15亿株,仅2009年一年重庆就种了相当于以往10年种下的树——生态之光普照山水之城,城市形象明显提升,重庆提出2015年要基本建成森林重庆。
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平原水网地区,河多、水多、路多,没有多少山,可以说没有山,只有丘陵。按照林城一体、林水结合、林文相容的特点,坚持水网化、路网化、林网化,按照大生态的理念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积极探索平原水网地区的创森之路。
在城市森林建设热潮的有力推动下,广州市5年投资400多亿元实施以城市森林建设为主的“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大连市从2011年起,将连续两年每年投入100亿元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山西省朔州市通过实施“挖一吨煤、植一棵树”的以煤补林政策,迅速提高了城市森林面积……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都站在战略高度,努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有12个省(区、市)还开展了省级森林城镇创建活动,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进一步落地生根,向基层发展。
多年来的快速增长之后,为何几乎不约而同地对城市森林情有独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如果说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还有差距的话,更多地表现为生态的差距。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承载力低、宜居水平差等,成为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
过去较长一段时期以来,以经济增长为目的、以规模和速度为标准的传统发展模式,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城市污水河边矗立的高档别墅,无疑就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不和谐的真实写照。而面对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重重生态困境,城市传统发展模式显然难以为继,必须实现发展转型。
怎么转?发展城市森林、创建森林城市,正是彻底转型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转型呼声正高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必将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诸多提出创建目标城市的相关报告中,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措辞。
现在,随着“十二五”转型呼声的高涨,城市森林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愈加息息相关——城市“十二五”发展转型不能没有城市森林的发展和繁荣。
尽管早在2003年就已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一直被反复强调、也不断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一段时期,“发展”仍然压倒“科学”,而“发展”又简单地、习惯性地被理解为“增长”。一直以来,是GDP而不是森林、生态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