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驿街新区门口的垃圾箱,虽然“吞吃”了居民家里的垃圾,但因为整天“呆”在小区门口,有碍观瞻,散发异味,苍蝇横飞,成了居民心头的“老大难”。
从新闻报道来看,“老大难”难倒了不少人,居民生活受到影响,有关部门在综合考评中被扣分,环卫工人需要增加清理次数,工作强度加大……由此不难相信,“老大难”的问题确实是个“结”,如果不能解决的话,将来就会成为一个“死结”,哪怕媒体曝光多少次,也会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谁制造了这个“老大难”?从根本上说,是小区环卫建设先天不足埋下的隐患。小区建设时没有将垃圾处理纳入小区规划,正是这一次没人管、没人要,才造成垃圾箱无处“安家”,到处“流浪”,人见人烦。显然,这又是一个不按规矩办事而酿下的苦头 按照相关规定,环卫设施的兴建应该和小区住宅楼“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使用”。
环卫设施先天不足的事情最好不要出现,但就馆驿街新区来说,“先天”的问题既然出现了,“后天”就要想尽办法解决,哪怕是不太完美的措施,也要考虑一下,反正不能让居民继续遭受垃圾困扰。
笔者认为,目前问题涉及的各方最好能坐下来共同商量一下,看看谁能“认领”一下垃圾箱,以谁为主来解决问题的路线确定了,剩下的各方就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合力而为来解决问题。否则,垃圾箱的问题都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没人要”,“老大难”就只能继续跟各方“作难”。
居民说的“借鉴一下别人的经验”,就像纬一路上的地下垃圾箱,让垃圾暂时入地,有没有可能?去年曾有媒体以《垃圾大箱年底前全部清除》为题,报道我市在2010年年底前准备撤除重点部位、重点区域、污染严重的地上垃圾大箱。虽然是2011年了,但居民肯定想知道:我们小区门口的大垃圾箱还能有机会搭上这趟车吗?
每个单元门口配备小型的垃圾箱,然后由相关部门集中清运,环卫方面的建议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100多个小垃圾箱的成本阻碍了这条路子,这个成本到底有多大?有关方面是想办法“化缘”,还是继续让垃圾箱挡在“馆驿街新区”前成为一大“景观”,不妨掂量掂量,作出个选择。
城市管理上的问题繁杂多样,有些解决起来也许困难重重,但许多的事例也证明,办法总会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