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们和市园林绿化局针对城市绿地养护费用问题进行了详细调研,例如一株胸径20厘米的树木,一年需要50元左右的养护费用,其中包含人工、材料、机械等方面的费用。但2007年花800元就能雇一个工人,现在则需要1800元左右。”丛日晨对记者说,“古树、大树需要诊断、扶壮、养护,可没人给我们免费。”
根据北京市发改委1998年下发的文件规定,北京市绿地养护费用为6.5元/平方米。而近两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同园林科学研究所联合调研后发现,每年特级绿地的养护费用已上升到每平方米15元,一级绿地每平方米9元,二级绿地每平方米6元,郊野公园是每平方米4.5元。而这个标准也只能让绿地过上“紧巴巴”的日子。
“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相关规定,人工费上,特级绿地一个养护工人一年只能照顾2000平方米,再加上树木需要的水分、肥料等花费,核算出每平方米15元的费用。真要按这标准执行,北京市每年需要为维护绿地拿出好几百亿元!”丛日晨对记者说。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应该更加充分地吸收社会资金,纳入到绿化维护的体系之中。此前由政府机构牵头开展面向社会的古树、大树认养活动,便可视为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园林运作的一个信号。而在日本,社会资金参与养护的情况就非常普遍,通常由公园提出各种花草树木的养护方案,明确标准,而后向社会招标,经过专家评议后,选择最合适的养护单位。
不可忽视的城镇化绿色危局
面对维护资金的不足,或许有人会问:这些古树、大树经历了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为何到了现今却需要人们如此呵护?答案是:近20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树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此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地下水位的问题。
以北京市为例,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市平均地下水位在-8米左右,而如今已经下降到了极限水平。“任何一颗大树的根,都很难有效地吸收到地下水。我经常说一句话,我们这代人为北京留下的大树或古树,可能不比明清两朝留下得多。明清两朝留下大约4万株左右,在清朝时,北京周围大多是水泡子,地面可谓到处是水。而如今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对古树、大树尤为负面。”丛日晨对记者说。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如今园林人在大树、古树养护上遇到的问题,已经和老一辈专家有了很大不同,必须进行调整和思考。其中就包括在一些道路改扩建和工程建设中,对于古树的保护和移栽问题。
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地铁2号线在建设过程中,曾移栽了一棵位于东直门附近的300多年树龄的国槐。当时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专门铺设了铁轨用于移树。2004年开工建设的北京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施工过程中,也曾为避免一棵古槐树根系悬空,而选择了改道。但是,近年来这些案例已经越来越少。
有业内人士透露,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开发商在施工中根本不把古树当回事。当古树在其工程范围内时,按照相关条例移栽约需花费200万元,为了省下这笔钱,有些开发商甚至把古树弄死,然后再上报,从而避免移栽花费。即便我国各城市有关部门对这种行为的处罚已经十分严格,但仍然不能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阻止。
除此之外,据记者了解,工程降水也是严重危害古树、大树生存的一大“杀手”。若在古树集中地区的周边开展大型建设,由于地基挖掘时会进行大规模工程降水,将直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附近树木的生长。
“地下水的缺失,让现在的树根不往下长,反而向地面生长。这是一种非常反常的现象。”丛日晨说,“这些都是一两年的毛细根,它们负责吸收水分,但是不抗寒、不抗涝、不抗冻。一旦朝上生长,但凡遇到相对严格的自然环境,就会死去。这也是目前城市中,很多大树在壮年期便突然死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