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后期垃圾处理路线中,焚烧、生化处理、填埋的技术如何纯熟过硬,实施如何严密合规,没有前端的有效分类,就都无法有序进行。”
这是自6月5日展开北京求解“垃圾围城”调查以来,记者在相关专家及主管部门那里得到的同一声音。即垃圾前端分类是有着基础意义的“1”,而后期涵盖收集运输处理的方方面面都是基于“1”后的多个“0”。因此,分类的意义尤为重要。
高安屯:未来垃圾处理的趋势
6月12日,当记者来到位于朝阳区朝阳北路附近的高安屯垃圾处理场时,路边正在建设的地铁六号线和已然成型的密集建筑群都透视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垃圾处理场周边将会成为人流繁华的大社区,带着对未来环境安全的疑问,记者来到了这座“垃圾场”,然而映入记者眼帘的景象与之前记者所想的反差极大。
曾经散发恶臭的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已经蜕变成如今的“朝阳区高安屯循环经济产业园”,这里没有垃圾山,只有经过覆膜防臭压埋堆放后的绿茵填埋堆体,还有一座尽显现代工业技术的大型综合焚烧设施,四座居于院中的炉体与一座烟囱排放的只是水蒸气及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排放气,没有浓黑的烟雾和刺鼻的气味。
早在此前阿苏卫、六里屯周边居民反对上马焚烧设施的2010年,北京市市政管委就组织周边居民对这里进行了参观,当时的居民提出的对二恶英等污染物质的监督及技术实施的担心,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化解。
“我们从卸料、堆放、焚烧、排放全部采取机械化封闭处理,烟气监测数据实时显示在厂外的LED显示屏上。”高安屯垃圾焚烧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高安屯垃圾焚烧厂烟气监测去年就增加了定期公示二恶英的监测数据,当前实施的焚烧技术完全可以避免相关污染。
“我们所做的就是尽量通过实际的工作让公众了解到焚烧等垃圾处理技术的可靠性。”该负责人说,每周四的对外开放日也着实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了解参观,大家会在这里看到垃圾处理的未来。
这一点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那里也得到了同样的肯定,记者了解到,高安屯的现状正是未来六里屯、阿苏卫乃至更多垃圾处理设施的大趋势和大方向,也是解决首都大体量垃圾处理的有效出路,
6月13日,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聂永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也表示,他支持建设“减量处理设施”。他认为,垃圾减量处理最好的手段就是焚烧,这也是解决北京这样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缺地区大体量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
干湿分类:垃圾“排水”最关键
近年来,随着垃圾焚烧可能导致二恶英、重金属、大气污染的讨论一直存在,且围绕焚烧技术的讨论也不绝于耳。然而,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焚烧技术只是针对垃圾处理的一项有效手段而已,在其前期的垃圾分类才是关键所在。
“北京的生活垃圾含水率在60%-70%,厨余垃圾单项的含水率我个人测算是在85%-90%。”聂永丰对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在他看来,在进行垃圾焚烧之前,降低含水率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这个难度和厨余垃圾的干湿分类一样大,关键是如何降低含水率。